这里是公安部反假币实验室。
工序繁杂 技师“宝贵”
走进反假币实验室,工作人员拿出两张“100元”让记者辨认。乍一看,红色的毛主席图案,若隐若现的安全线,摸上去都有凹凸感……
然而,再仔细一看,就能看出端倪:真币图像清晰,立体感强,人物的头发丝缕可辨,假币虽然极力模仿,但画质粗糙,色彩单调,人物头发发丝无法辨认,更不用说光变油墨、字形等都能看出异常。
假币是如何做出仿真的呢?
公安部反假币实验室负责人董永宪说,犯罪分子买好纸,烫印好安全线,一层层叠加印刷不同的颜色,印完后进行裁切和二次加工,每张假币都要用机器或人工加压,在假币上形成凹凸感。
因其制作工序繁杂,小小误差就会导致错位、重影,成为“废票”,所以技师很“宝贵”,他们可以凭感觉,用普通颜料调出近似真币的颜色,也因此报酬惊人。
“假币做得如此用心是因为获利惊人。去年底查获的粤东2.2亿假币案,犯罪分子24小时不停休,一星期就能印一吨纸,将近一个亿。”董永宪指出,这些年犯罪分子可谓铤而走险,但实验室通过技术手段追本溯源,加强源头打击。
追根溯源 “身份”门清
“拿假币纸张来说,我们分析纸张纤维,判断它是针叶木还是阔叶木,分析其所含无机元素和水分,从而判断纸张产地。”董永宪介绍,这些年,96.7%的假币来自于彭大祥所制胶片版印制。
2013年1月广东省公安厅破获“803”特大假币案,该案主犯彭大祥,70多岁,广东汕头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工,曾经伪造粮票可以假乱真。在不借助电脑设备的情况下,彭大祥靠手工绘制了整套人民币胶片母版。一套百元面额的胶版可卖到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彭大祥2013年被判处无期徒刑,但社会上制假还在用他的胶版。”董永宪说,目前市面上并没有高仿真假币。真正的防伪技术,假币其实未能做到,百姓多加留意可分辨。
小额增多 危害更大
“在传统造假的基础上,近年来假币制造出现了新趋势。”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反假币处处长潘玉宗指出。
如网络化。一方面,造假分子通过血缘、老乡关系走在一起,有相对严密的分工,组织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贩售、运输、交易通过网络完成,加大公安机关的侦破难度。
“令人吃惊的是,还有一些人在网上公开售卖假币。”董永宪介绍,实验室加大了网上监测力度,以便网络追踪上下线。
再如,小额化。不久前,山东一团伙制作16万元的一元硬币假币,却花了18万元。“他们制售时间短还没有盈利,但这充分说明当前小面额假币增多的事实,更可怕的是,老百姓警惕性低,容易在现实中流通,危害更大。”
潘玉宗介绍,1元、5元、10元等假币增多,特别是去年比较明显,今年公安部将重点打击制售小面额假币,净化货币流通环境。
去年,查获百元假人民币的新冠字号为30组。“新发冠字号数量的增加,说明新的假币伪造窝点仍不断出现。”潘玉宗表示,将不断加大打击整治力度。 新华社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