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贵注意到,《方案》中提到了“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他对此非常赞同。“这是跟国际接轨的一个举措。一个俱乐部如果想要有百年历史,一个中性化的、代表城市的名字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利于足球文化的传承,否则就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在五大联赛里面,赞助商只是一个赞助商、合作者,不是说谁出钱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说,“如果名字老是变来变去,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缺少固定的球迷。在欧洲,会员对一家俱乐部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像巴塞罗那、马德里,他们拥有的会员数量其实远远超过到球场看球的球迷数量。”
但以中国足球目前的条件,想要实现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或许还有不少路要走。吴金贵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搞足球的目的还不纯,很多只是看到背后的利益去做,这不是搞足球的做法。别说欧洲,日韩、澳大利亚都不允许赞助商来作为俱乐部名字。所以,这就要求俱乐部要有良好的造血功能,培养更庞大的球迷群体。”
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