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海伦·斯诺(Helen Foster Snow)仍旧记得在礼查饭店度过的第一夜。
“我站在这间高耸的客房中间,闻着蚊帐潮湿的霉味道。灰色蚊帐笼罩着一张巨大的维多利亚四柱床” ,她在自传里回忆了那个1931年的夏夜。
对于像海伦一样到访上海的美国人来说,礼查饭店通常是落脚的第一站。饭店创立于1846年,1857年搬到外白渡桥边,1907年扩建为今日犹存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重新开张后,酒店登报做广告自称为“东方的华尔道夫,”是“远东地区最大、最好、最现代化的酒店。”
1912年外侨杂志《Social Shanghai》的一篇报道对比了饭店改造前后的条件。
“高大的柱饰门厅,酒店的七人乐队为用餐的客人们演奏,制冰设备和电风扇让炎炎夏日美丽而清凉,这里算是申城最凉爽的地方之一。客房里原来的国产金属浴缸又大又难看,外表漆成棕色,里面还泛着绿光。如今换成了修长洁白的英国进口搪瓷浴缸,还有内置的热水系统。”
因为历史悠久,礼查饭店见证了上海开埠以来的许多历史性时刻。1846年12月22日,租界工部局的前身——道路与码头委员会在此成立。礼查饭店也是上海最早使用煤气、点亮电灯、用上自来水、提供电话和出租车服务的酒店,是贵宾旅沪下榻的首选。
此外,饭店还是美国报业著名的“密勒氏王朝”所在地。《密勒氏评论》由《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密勒(T. F. Millard)于1917年在上海创办,一度是远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周刊。
不仅密勒先生长居饭店,他的两位继任者鲍威尔(John Powell)和后来写出《西行漫记》的斯诺(Edgar Snow)也先后在此长住。海伦就是经密勒介绍后入住的,她抵沪首日就结识了斯诺,次年在外滩答应了他的求婚。
“美国人习惯下榻古老的礼查饭店,而不是那家新建的更昂贵的华懋饭店,”海伦写道。
如今,饭店保留了海伦时代的格调。一楼孔雀厅有水晶吊灯、无数面镜子和大理石柱子。镶木地板形成巨大的螺旋图案,看久了眼前仿佛闪现旋转的裙裾。
上海是个不夜城。1934年的英文导览介绍了上海“燃烧的夜晚”——夜生活从下午的茶舞开始,持续到凌晨2点或早餐前的任意时间才结束。外滩三家酒店的节目各有特色。
“华懋饭店有茶舞和晚餐舞会,夜总会节目是精心制作的。礼查饭店的冬季茶舞和古典音乐会很受欢迎,而汇中饭店则在下午茶和晚餐时间有音乐会。”
1954年饭店收归国有,1959年改名为浦江饭店用作政府接待。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孔雀厅开业,老饭店又见证了一次历史性时刻。1998年饭店改为青年旅馆,直到2002年才整修为星级酒店,吸引了很多海内外怀旧的客人。
在上海的第一夜,海伦把房间里厚重的木抽屉全部打开。
“抽屉内侧镶着樟木或檀香木,还有的是肉桂木。它们的香气与陈旧味道的空气搅在一起。后来无论何时只要闻到这种味道,我就对东方的日子无比想念”,她写道。
插图:张雪飞 摄
昨天:礼查饭店
今天:浦江饭店
地址:黄浦路15号
建于:1907年
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
建筑师:Davies & Brooke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