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普陀区“80后”家庭医生群体被居民点赞
~~~——普陀区“80后”家庭医生群体被居民点赞
~~~——普陀区“80后”家庭医生群体被居民点赞
~~~——普陀区“80后”家庭医生群体被居民点赞
~~~——普陀区“80后”家庭医生群体被居民点赞
     
2015年03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小”医生解决大问题
——普陀区“80后”家庭医生群体被居民点赞
曹文清
  “我们社区的年轻家庭医生,不要太灵噢!”这些天,接连有普陀区居民致电962555热线,讲述他们与几位“小”医生间的故事,希望通过本报表达心中的感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普陀区卫生计生系统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跃着200多名家庭医生,其中四成是80后。大学毕业后,他们没有进入大医院,而是成为走街串巷的全科家庭医生。靠着过硬的全科知识,以及热心、细心、爱心、诚心,这些80后年轻医生成了居民们没病时的朋友,小病时的医生,大病时的参谋,重病时的家人。

  尽心尽职走街串巷

  血压计、听诊器、酒精棉、病历本、处方笺……早上8点,全副武装的吴政骑着电瓶车从医院出发,开始了一天的出诊。1984年出生的吴政是长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家庭医生。这一天,他要走访光复西路附近的七户居民家,针灸、推拿、随访、送药。每周二、四是小吴的出诊日,结束了上午四户人家的出诊,匆匆赶回医院扒了两口午饭,参加完院里的会议,吴政骑上车又出发了。 

  自从当上家庭医生,胡承伟的工作比以前更忙了。83年出生的他,是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家庭医生,为了不影响日常门诊,小胡的上门服务都利用业余时间,手机也24小时常开,无论严寒酷暑,奔走在楼宇之间。 

  周亭也是一位80后家庭医生。从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到长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全科医生。如今,周亭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家庭医生团队,已和社区中3000多户家庭签约,忙的时候他一天要跑上十几户人家,每户起码呆上半小时。“家庭医生要上门为居民服务,年轻人,跑得动!” 

  他们都是普陀区卫生计生系统80后家庭医生队伍中的一员。2011年起,普陀区卫计委试点家庭医生制度,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家庭医生的职责涵盖了居民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批奔走在社区中的年轻医生,如同全身不断流淌的新鲜血液,带动了全区医疗服务体系健康发展,更具活力。 

  细心破解病人症结

  大医院的专科医生能够妙手回春,家庭医生的火眼金睛,同样可以扭转乾坤。 

  宋家滩社区的沈阿婆是周亭的签约服务对象。一天,沈阿婆的女儿心急如焚找到周亭,说老人双脚严重肿胀已有两三周,因为行动不便,只能请子女到大医院代看,可换了好几家医院,怎么也查不出病因。周亭上门后,一边检查,一边耐心和老人聊天。从老人的话中,小周察觉,沈阿婆脚肿其实并非脑梗引起,而是真菌引发脚癣演变成的细菌感染。 

  明确了病因,小周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走到沈阿婆家为她消毒、换药。面对肿胀出水,散发着臭气的双脚,他细心地掰开一个个脚趾,为老人清洁。慢慢地,沈阿婆的脚痊愈了。 

  爱心降低看病成本

  家庭医生不仅能及时诊断病情,也大大降低了居民的看病成本。无微不至的上门服务,为长期被病魔所累的家庭带去安慰。 

  九旬老人郑奶奶是胡承伟的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也是一位老糖尿病患者。一次和郑奶奶聊天时,小胡得知,老人用来控制血糖的“诺如灵”胰岛素只有大医院才配得到。郑奶奶的儿子经常出差,腿脚不灵的她独自往返医院配药,来回一趟要花上一整天,不仅累得气喘吁吁,路上安全更是让人捏把汗。 

  为了解决郑奶奶的燃眉之急,小胡想到将“诺如灵”胰岛素替换成社区医院就有的“优泌林”胰岛素,并主动帮忙联系。考虑到更换胰岛素可能引起血糖波动,他每周上门帮老人监测血糖。如今,郑奶奶不出小区便能拿到药,再也不必舟车劳顿。“多亏了我的家庭医生,帮我解决了大难题!”从此,郑奶奶逢人便夸,“小胡医生急病人所急,比亲孙子还亲。” 

  诚心赢得居民信任

  事实上,这几位被居民来电表扬的80后家庭医生,当初都面临着“小医生初出茅庐,水平到底来噻伐?”之类的质疑,甚至被当成骗子拒之门外。如何破解?唯有靠医术和诚心赢得信任。 

  真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0后家庭医生华志佳长着一张娃娃脸,却在社区中格外受欢迎。从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华志佳参加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既懂望闻问切,又精通西医知识。

  上门出诊中,小华发现社区里不少老人患有骨质疏松,延绵不愈又不想吃药,他想到中医的“五行健骨操”,正好可以帮助锻炼,便主动在社区、居委里开班,亲自向老人们传授,效果还挺不错。“华医生,我昨天在电视里看到的养生方子,你看有没有用?”“华医生,这是我最近的菜谱,你看这样吃好不好?”……久而久之,小华成了老人们心目中的权威专家。他的每一句健康建议,居民们都格外听得进。

  此外,他还会用大字将“用药方法”写在药盒上,方便老人查看,这份细致为他赢得了好人缘,他也获评上海市第一届全科医师“基层服务卓越奖”。  

  本报记者 曹文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日本为何难谢罪4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32版:上海新城区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 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招生广角
   第B08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招生留学
   第B10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广告
社区“小”医生解决大问题
楹联文化 走进校园
三维技术“导航”完成鼻内镜微创术
让有志科研学生尽早进实验室
讣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社区“小”医生解决大问题 2015-03-18 2 2015年03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