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适合科研且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接受一流导师系统培养科学研究能力。”这是复旦培养“未来的科学家”的特点,也是复旦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
大二升大三的暑假,进入化学系拔尖计划的达佩玫申请加入了刚回国一年的郑耿锋教授课题组,开启了她的科研之路。从给研究生师姐打下手,到独立担纲课题并发出高质量的论文,她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蜕变。其秘诀之一就是,导师“从不会因为本科生身份而不给予实验的机会”。
同样在生命学院,作为拔尖计划的学生,丁琦亮在大二时也被要求进入实验室。“还记得当时学院给出的导师名单有二三十个,而我们所有拔尖计划的学生才18个,导师数竟然比学生还多”,出于对人类进化遗传学的兴趣,丁琦亮申请李辉教授作为导师。两年半时间,丁琦亮发表了3篇高质量论文。科研成绩使他傲立2013年毕业典礼上的“学霸榜”。
据统计,复旦首批“拔尖计划”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在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求学深造,走上学术之路。这一比例远高于“拔尖计划”实施以前相关学科毕业生中学生求学深造的比例。
复旦教务部门负责“拔尖计划”的应质峰老师介绍,该校的“拔尖计划”不是独立组成单一学院集中培养的模式,而是采用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各学院各有特色。譬如,物理系采取以科研为导向的分段式培养模式,并有多位“长江学者”、“杰出青年”担任“寝室导师”,全方位指导学生;化学系组织安排阵容强大的优秀中外教师为拔尖计划学生单独授课;生命学院制订了“生命科学拔尖学生本博贯通培养方案”,让适合科研且有志于科研的学生作为“直博候选人”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培养。
应质峰表示,现在我们说得最多的是创新,而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复旦“拔尖计划”各项工作的核心始终围绕着学生培养的“土壤”展开,“土壤”肥沃了,所有学生都受益,学校创新氛围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