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荒村公寓》《婴骨花园》《诛仙》……灵异小说成了当代社会网络文学中的一种新兴小说文体,以神鬼等事物为题材,渲染恐怖灵异气氛或展现奇幻色彩。而且,网上还涌现了一批“灵异写手”。不仅成年人,这类灵异小说还特受部分青少年的热捧,像《死亡日记》这样的恐怖灵异漫画,也在中小学里疯传。一些男生还对小说里描绘的盗尸、扒皮、残杀等恐怖情节津津乐道,成为他们课余十分热衷的谈资。事实上,灵异类小说给人带来的绝非“休闲”。著名恐怖小说《冤鬼路》的作者Tinaz在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我的确让自己沉浸于恐怖氛围中,直到心里发毛,才开始提笔写作。”
引导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刺激”和“休闲”,灵异类、玄幻类网络小说中没有养分,有的只是误人子弟。对于这类小说的盛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曾专门下发过《关于查处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的通知》,试图从发行出版方面抑制此类出版物的流行。
早在数年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就怒斥道:“装神弄鬼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一个怪象,不独玄幻文学如此。它所表征的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想象力的极度贫乏和受挫。”而我省一位著名作家却认为,虽然灵异、玄幻类网络小说缺乏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其大胆的虚构、精彩的文笔依然值得学习,它们起码能给人带来“休闲”。
浦东新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夏智老师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当具有审美作用、给人以正能量,而所谓的灵异小说恰恰更多的是给人带来负能量,因此它特别不适合青少年。夏老师说,部分青少年热衷灵异类小说,问题可能还是出在对他们的休闲阅读的正确引导上。“国外教育界已开始流行一种群体阅读,就是一群同学一起阅读、朗诵,展示和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现在的浦东上南东校,也在六、七、八三个年级引入了这种阅读法,每周有两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而且是边读边写边交流,语文教师可及时掌控同学们的阅读状况,对大家起到筛选和引导作用。”他说。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