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进入“一区多园”的新阶段,各个片区将形成金融、制造业、科创、贸易等多功能集群,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上海自贸区“大有可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全国形成了1+3的自贸区格局,第二批3家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是新的,而上海自贸区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案。”肖林表示,从28.78平方公里的特殊监管区,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上海自贸区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模式,老区、陆家嘴、金桥、张江和世博园这5个区域将为上海自贸区提供更多功能的先行先试。对于上述5个区域,他认为各有重点功能。
28.78平方公里的老区 原有的上海自贸区为特殊监管区,以负面清单为主的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等综合性改革,以及政府监管体制的改革均在这里率先推行。“毫无疑问,这块区域将继续深化开放,而因为其是特殊监管区域,开放的程度也是最大的。”
陆家嘴金融片区 肖林认为,上海自贸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金融创新和改革的先行先试。陆家嘴是上海功能性金融机构和体系最集聚、也是目前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人民币跨境的双向流动,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特别是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等,会在陆家嘴加快推进,率先有大的突破。“金融创新是国家开放战略的一个举措,最终将面向全国开放,但制度的先行先试会在陆家嘴。”
金桥开发区片区 和外高桥一样,金桥是传统的制造业基地,同时有大量制造业跨国企业的研发总部落户其中。肖林认为,这两块区域将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来说,这是一个共性。产业升级创新,以及制造业跨国公司享受更开放的政策都能在这里实现。”
张江高科技片区 谈及张江,肖林用“大有文章可做”来形容,并认为张江可以成为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他表示,张江既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成为“双自”联动的典范。“上海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打破制度瓶颈?‘双自’的创新政策叠加非常值得期待。”
世博园片区 已经成为央企总部的世博园被定位为“最国际化的、全天候的中央商务区”,将是上海面向全球的经济、贸易、金融服务的核心地带。在对外开放方面,世博园将走在前列,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央企入驻,率先试点跨国公司开展全球业务所需要的各项制度安排。
上海自贸区走入第二年,迎来扩区的2.0版本。肖林认为,下一步上海自贸区将有五个重大突破:
● 金融创新,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和与之相关的金融开放。
● 自贸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活力结合在一起。
● 一区多功能园区的新开放格局形成后,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为全面联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条件。
● 为政府的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进一步明确,建设公开透明依法的服务型政府。
●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对照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安排。
“上海自贸区下一步的改革创新,将对照更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如TPP、TTIP、中美BIT等,同时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发挥更多作用,这是上海自贸区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