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第二批自贸区获批后的总体方案尚未公布,但陈波透露,三地的总体方案以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为蓝本,福建强调了对台开放,天津偏于稳健,而广东提出的版本可能更为大胆。
“今年1月我看到了福建自贸区提交的总体方案,和上海自贸区的差别不大,仅强调了对台开放的一些特色。”陈波分析道,天津是北方直辖市,北京的门户,在改革方面从未做过排头兵,因此总体方案的设计可能偏于稳健,倾向于发展风险较小,但地方经济收益明显的领域,例如融资租赁、平行进口汽车、远洋航运和制造业等。而广东提出的版本可能更有“野心”,特别是在金融服务业上。“深圳前海既是国家金融创新园区,又是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园区;珠海横琴大胆拿出1平方公里建设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形成‘一岛两制’,和澳门对接的想象力很大。这两块区域造就了广东自贸区的高起点。”
从前年11月底开始,陈波9次受邀,前往福建为一波又一波的企业讲解何为自贸区。“和天津、广东相比,福建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对于自贸区可能带来的制度开放、政策红利,关注度更高。而天津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本身就受到政策照顾;广东的国际化程度走在前列,所以相比之下没有那么急切。”
随着总体方案的获批,中国将进入四大自贸区共同发展的阶段。陈波认为,自贸区进入了2.0版本,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一个变成了四个,而是意味着自贸区出现了政策改革的竞争,改革出现了“锦标赛”。“各项改革政策如何落地有了对比和竞争,过去建设的好不好缺少参照物,但现在推进得快还是慢有了对比。”
而对于上海自贸区来说,从28.78平方公里的特殊监管区,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曾创造了浦东新区70%的GDP。除了农牧渔和采矿之外,其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出现在上海自贸区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综合性自贸区。陈波认为,这意味着上海自贸区内各项改革的效果和参考意义更大了,代表性也更强了。创新政策的可复制可推广也将进一步加快。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