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徐才友出生于宝山大场古镇的农家,读中学时,他忙里偷闲到县文化馆进修过绘画。1977年恢复高考,徐才友考上安亭师范,毕业后重返故里执教。
徐才友喜爱买书,爱书成癖。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刻一个藏书章倒是挺不错的。于是马上动手,尝试着吃他治印生涯的“第一只螃蟹”——篆刻处女作终于在他那满是刀伤的手中诞生了,徐才友也开始了在篆刻艺术的漫长跋涉。当时,他白天忙于学校的数学教育,晚上和节假日的业余时间,全部交给了篆刻艺术的探索实践。其间,他结识刘海粟的学生胡艺,胡艺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要学好篆刻治印,必须耐得住寂寞,至少得坐上五年冷板凳。”于是,徐才友静下心来,以书为友,从前辈大师那里讨教学艺,他如饥似渴地从《邓散木篆刻学》等前辈大师的理论书籍中汲取营养。差不多5年的时间,徐才友像个苦行僧,除了教学几乎足不出户。
想当年,还只是一位篆刻爱好者的徐才友,有幸与《人民警察》副主编陈士镛相识,古道热肠的陈老师积极推荐这位草根篆刻爱好者的作品。很快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徐才友,佳作连连发表,一方方具有浓郁秦汉风韵的篆刻作品跃上沪上诸多报刊的版面。此后,他的作品频频见诸于《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沪上各大报。1984年,经刘小晴老师介绍,27岁的徐才友成为上海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此时,由上海青年报举办的篆刻函授班面向社会招生,而导师则是沪上篆刻名家韩天衡、张用博、王琪森。1998年,鉴于徐才友在篆刻艺术上的影响力,他被聘任为上海东泽印社社长。其间,他与东泽印社名誉院长陈立夫先生结成了忘年交,他先后为陈老先生刻制了三枚印章,老先生回函感谢并送上“随缘”条幅以表心意。
从农家走来的草根篆刻家,如今已是一名文化人了。让他宽慰的是,在他熏陶下,他那还在上初中的女儿也在书画艺术上崭露头角。 龚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