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捏着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我开始了拖家带口的美国留学生涯。
两个女儿一个三岁,一个半岁,带着这两个拖油瓶留学,确实艰难无比,但如果因为留学而要与家人两地分居,那是我和太太无法接受的。索性借这个机会亲身体验一下美国的学前教育,也让娃们的视野更开放一些。
申请美国幼儿园的流程十分复杂,丝毫不亚于申请留学。我们最终拿到了包括一家公立、九家私立幼儿园的录取,爸爸也是蛮拼的。唯一的那家公立幼儿园我们还没到美国就放弃了,因为离我们近的公立幼儿园都满员了,教育局就把我们调剂到40英里以外的哈特福德去了,校车单程要一个小时左右,实在无法接受。剩下的九家私立幼儿园,我们到美国后马不停蹄开始逐家拜访。经过反复比较,我们让女儿进了离耶鲁20分钟车程的蒙台梭利幼儿园。
这所幼儿园一开始的用户体验非常好,老大作为一个之前没有任何托班经验的外国小朋友,第一次入园就是高高兴兴的,没有传说中的大哭大闹,而且蒙台梭利采用的是混龄教学,很快就有两个小姐姐自发地带着老大干这干那。蒙台梭利的玩具也都比较对老大的胃口,拼图积木玩具应有尽有。
但上了一阵子以后发现问题来了,蒙台梭利倡导的理念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老师在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很有限,孩子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们家老大作为智商高、情商低的典型代表,自我管理恰恰是她的软肋,渴了不喝水,热了不脱衣,想大小便不去厕所,都是些令人崩溃的事。如果把大便拉在裤子里,老师既不会帮她洗屁股,也不会帮她洗裤子,只是把裹着大便的裤子扎在塑料袋里,给屁股上沾着屎的娃穿上新裤子。最后演变为一拉在裤子里,老师就把我电话招过去,理由是她作为老师不能给娃洗屁股,这样会耽误她给班级上课的时间。我接到这样的电话自然也是晕了,娃拉个屎就要把家长招过去,这日子还咋过。
经友好协商,发现双方理念相差太大,无法调和。或者说我们家老大不太适合蒙台梭利的理念,她还是需要生活上照顾得多一些的幼儿园。于是我们又到了耶鲁附属幼儿园。虽然这是个纯玩的幼儿园,但优点是老师人数多,平均一个老师只需要面对四个孩子,而且生活上照顾得不错,至少会帮娃擦屁股了,穿衣冷暖也会帮小朋友考虑到。但有一点还是一样的抓狂,就是幼儿园不管饭,中饭得自己带。
我们考察下来发现这儿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不管中饭,有的小朋友中饭很简单,带一块披萨或者蛋糕就行了。但我们家妈妈是医生出身,又是处女座,对娃的吃饭营养特别纠结,所以只好每天一大早起来荤素搭配主食水果做上一大顿,再小心地放进可爱的饭盒里带去,中午会有老师统一加热。每天做那么多顿饭火气自然也很大,爸爸也只好跟着受气倒霉。幼儿园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雪天组织玩雪橇,晚上组织参观耶鲁天文馆看星星之类。也因为它是耶鲁附属的幼儿园,耶鲁儿童研究中心的老师也经常会过来做一些调研。班级里孩子的家长一般是耶鲁的老师或者访问学者,也都比较聊得来。
总体说来,美国幼儿园的老师都蛮善良可亲,当然也有让我们流冷汗的地方,就是她们普遍说话很做作很夸张,经常捂着胸口深情地看着你说“我真为她感到骄傲”之类,看着她们那种拍美剧的劲头,我浑身鸡皮疙瘩就起来了。不过这也正常,不同文化背景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不一样的。
半年后老大开口说英语了,纯正的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