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米:报道中国33年(2)
李伟 张兰英
■ 2014年,吉米在为采访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做准备
  ◆ 李伟 张兰英

  裹挟在20世纪60年代的学潮与青年运动中,吉米也成为抗议运动的组织者之一。他们走上街头,反对越战、反对独裁、反对腐败。就在那时,他收到了中国对外友协的邀请,希望他能组织一个15人的青年代表团,来中国学习访问三个星期。“我当时对‘红色中国’一窍不通,只是看过几篇介绍性的文章,翻过几页毛主席语录,听过一两场曾经去过中国的记者的讲座。但我并不懂汉语。在我心中,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吉米回忆说。

  他很快联络了一批革命青年,组成了15人的访问团,在1971年的8月21日,坐飞机前往香港。去机场之前,吉米还参加了学校学生会副主席的竞选。在香港休息两天后,他们由深圳入中国内地,然后在广州坐火车到达了北京。

  在北京,他们参观了规模最大的人民公社,访问了北京大学,并与红卫兵代表座谈,还去参观了协和医院,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上百人的国宴招待会。在天津访问了部队,在延安参观了毛主席住过的窑洞,与下乡知青聊天,还见到了大寨农民代表郭凤莲。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和耿飚都接见了他们。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乌托邦,没有贫富差异,没有犯罪,警察都很少,汽车更没有几辆,官员也骑着自行车上班。在人民公社,大家一起劳动挣工分,人人都有饭吃,生活有保障。”吉米说:“我当时很兴奋,没想到,更没见过有这样的国家。当时我把中国浪漫化了。带着这种浪漫的感受,我天真地思考着菲律宾能否也走上这条道路。想三个星期后回国,还要大干一番,继续革命。”

  然而就在访问的尾声,吉米听说了国内政局发生的变化。他的一些朋友被捕了,一些人失踪了,回国之路命运叵测。吉米陷入了彷徨犹豫。他思念自己的父母兄弟,想着女朋友,还惦念着学生会副主席的职位。最后,他决定先留下来,等待消息,寻找回国的时机。“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但如果不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来到中国,我也会被捕,甚至不知生死。实际上,我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来到了恰当的地方,用英文说是‘Blessing in disguise’(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是我的避难所。”吉米说。

  但他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一等就是12年。他与家人的通信不得不通过在美国的姐姐中转,一来一回要花三个月的时间。

  最初吉米被安排住在和平宾馆,政府告诉他,不要着急,耐心等待,食宿都不用他操心。但吉米觉得这不啻于一场苦行。“我才20岁,想要改变世界,想要革命,根本待不住啊。”他想继续上学,去学习汉语,但当时北大等高校刚刚恢复教学,还没有招收外国人。然后,吉米就申请去工作。当时,中国城市年轻人都在农村战天斗地。于是,在1971年底,吉米成为一名“洋知青”,被安排到了湖南衡阳的湘江农场劳动。他白天和其他人一样下地干活,挖水渠、挑土、采茶,晚上要学习两个小时的中文,陪同的翻译兼任汉语老师。

  在湖南工作了一年后,吉米又被安排到了山东烟台渔业公司。每次出海要在海上工作五六天,他负责开船、拉网、捡鱼。“这个时候我已经可以用汉语和大家交流了,不需要翻译。工作虽不是很辛苦,但我却感到很寂寞。每天晚上下锚后,船停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更加想念家乡和亲人。”吉米说,每次出海前,他都会带上一大摞《人民日报》。一方面可以学中文,另一方面,通过媒体研究政治。为了学好中文,吉米向朋友借了一本汉英政治词典,厚厚的三大本。他一页一页地抄,足足抄了一大半。看他这么辛苦,朋友最后把这套词典送给了他。

  这时的吉米,不再是参观访问团里少不更事的年轻人。他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基层现状,他交了许多朋友,因而也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开始深入地思考,向浪漫告别。

  “那时候,我们聊天都会交流一些‘小道消息’。我已经意识到表面与实际有许多差距。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又被打倒,但我们都相信邓小平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我下决心要独立思考,对中国的认识也逐渐从肤浅到深入,从天真转入了现实。”吉米说。

  在烟台当了一年半“渔民”后,到了1974年的夏天,他便得知北京语言学院可以招收外国学生,于是他便申请进入学校,正式学中文,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三年的课程。此时,吉米已经离开大学四年了。1977年,他通过北京大学的中文考试,进入了历史系读书。当时高考刚刚恢复。他在学校等了半年,和工农兵学员上了一些必修课。直到1978年春才和“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一起,重新走入课堂。

  1977至1978年,正是中国的转折时代。年轻人们思想开放,关心国家的未来。“课堂内外充满了辩论,争论都是大问题——中国应该向何处去?人民公社要不要改变?‘文革’的错误在哪里?如何评价毛泽东?一分为二还是三七开?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们。”

  北大的四年生活,是吉米在中国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他和中国的精英们在一起度过。“77、78届的学生是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很多人曾经下过乡,或在工厂、部队工作过,社会经验丰富,了解国家现实情况,又保持了良好的学习能力。他们年轻,有理想,真正想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吉米说。作为曾经的学生领袖,他将“一二·九运动”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他还亲自采访了十几位历史的参与者。

  就在1983年,吉米的父母从菲律宾转道美国来北京看望他。这是一家人分别12年后再度相见。父母带了一个大大的旅行箱,给他带了一双鞋、一条皮带、一件茄克和洗澡用的香皂。“可能是他们觉得我过得很可怜吧。”吉米说。这时吉米看起来和中国年轻人没什么差别了,穿着中山装,理着很短的发型。姐姐和父母已经拿到了美国的绿卡,所以希望他也去美国。但吉米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他已经在中国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日本为何难谢罪10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艺评论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2015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
   第A23版:梦启东方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上海新城区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教育/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13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5版:家装专版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晚报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9版:大购网专版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吉米:报道中国33年(2)
花儿为谁红
犹太难民在上海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吉米:报道中国33年(2) 2015-03-26 2 2015年03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