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会自己对自己说话,我曾亲耳听到一位同事在自己的办公区域大声说话,周边空无一人,有一次他在洗手间说话,别人还以为里面有人吵架;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有天开车时特地把车内的无线电关轻,为的是听清楚自己对自己说的东西。
坊间常有人称这些人“有毛病”,“脑子不正常”,这是不对的。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曾有过对自己说话的状况,只不过有人说得响一点,有人则说得轻。心理学家认为,对自己说话是人的思维方式的一种分流,有时候是自动的,下意识的,有时却是有意而为之,这时,对自己说话往往旨在激励自己,为自己确定方向,或者是对自己所做的有一个评判——如人们常会对自己说“来吧”、“我们去”、“你可以这样做”,开车时,常会默默自语“下一个路口右转弯”等等。
对自己说话用什么人称,用“你”还是用“我”,是有讲究的。有研究称,当人处于压力之下,用“你”——也就是说把自己作为讲话的对象,效果会更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假设被测试者竞聘一个极为吸引人的职位,他们要花5分钟准备一段讲话,然后面对考官陈述为什么自己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一半人被要求在5分钟准备期用“我”对自己讲话以减轻焦虑,另一半则被要求用“你”。陈述完毕后,双方的反馈显示那些用“你”对自己讲话的人,在面对考官时更为自信,较少慌张和紧张,陈述更有说服力。显然,当人们把自己作为另一个人来对待时,较容易给自己客观的、有益的反馈。
同样地,当人们努力不够或者是时运不佳时,也会自己责骂自己。不过,积极的语言会给人以积极的影响。运动员在上场时,默默自语“你一定会赢”,讲演者在走向讲台时会提醒自己“讲得慢一点”、“注意眼神交流”等,都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