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2)
吴斌荣
  ◆ 吴斌荣

  理解生命爱家庭

  生活中最大的教育,莫过于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

  我们对此并不是很有经验,也不一定有深刻的领悟,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这个生活的话题,并以己之力在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好在,生活提供了很多教育的机会。

  祭扫是很古老的传统。每逢清明,家里会安排扫墓。有时要去不少人,跑不少地方。一年里那些特别的日子,比如先人的忌日和冬至日,家里会祭拜祖先和过世的家人。家里是很重视这些事情的,常常烧一桌逝者生前爱吃的菜,荤的、素的都有。倒上三杯温热的酒,点上一支烟,燃上一炷香,让那香在遗像前面慢慢燃着,直到烧尽成灰。家里的老人则在边上默默坐着,看着那烟、那香,有时,嘴里还轻声地念叨些什么,仿佛在陪着。

  孩子听老人提到逝者的名字,讲他们生前的故事。孩子们和大人一起点三支香,在遗像前跪拜。这些年来仪式简化了,不用跪了,只站着拜三下就好了。那天,孩子问我:“妈妈,你的外公外婆是怎么样的?”我讲给孩子听:我的外婆如何将梳子蘸足水,帮我分头路,梳辫子;如何教导我懂得女孩的礼仪;外婆烧的糖醋黄鱼如何好吃;外婆的床头柜上有怎样满满一桌子的药;等等。我告诉孩子至今记忆犹新的事:那天外婆糖尿病并发症发作,呼吸困难,我的妈妈叫了个车(那时候还只有一种三轮摩托车可以叫,俗称“乌龟车”),我试图帮妈妈把外婆半拖半扶下楼时,外婆的重量沉沉地压在我的身上。外公过世早,很多事情我说不上来,便由我的母亲讲述,我和孩子都听着。

  我常给我的父母打电话。告诉父母我们最近都在忙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告诉他们我们的身体很好,请他们不要操心。我耐心地听父母亲在电话里不厌其烦地讲他们的事情,叮嘱我们要注意这个,要注意那个。

  我们一有空就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买他们喜欢吃的东西,送上“慰问金”,请他们一定喜欢什么就去买什么,不要舍不得花钱。我让孩子陪着老人做事、说话,展现自己的才艺和本领。翻出父母家的照片簿,里面有我小时候的照片,有我父母年轻时的照片,还有一些人我也不一定认识,却是父母亲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孩子一张一张地看,每一张后面都有孩子感兴趣的人和事。我们常把出国时拍的照片和家庭出游的生活照多冲印一套,给父母亲带去。这是他们最喜欢的礼物。我知道,他们会把儿孙的照片展示给邻居看,在同学或朋友聚会时拿出来“显摆”。那些时刻,是老人最开心的了。

  以上这些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挖掘到的,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和机会。这些不仅是家庭的普通生活,更是父母对生命做的注解,是父母给孩子立的榜样。生命的教育,就融于其间。 

  在我看来,一通电话,一句问候,是要重视的生活;孩子满月、亲戚结婚、老人做寿、考上大学、扫墓祭拜、举家出游,家人聚会,也是重要的生活。从这些传统、这些仪式里,在这些电话、这些照片、这些对话中,生活无声地传递出浓浓的生命的味道和家的气息,生活无声地教育着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老人安享晚年,孩子健康成长,儿女事业有成,是多么幸福!

  有一本图画书,书名是《我的爷爷是幽灵》。我推荐给父母和孩子一起看,它会是在这个话题上教育孩子的“好帮手”。书里讲的是爷爷突然去世了,小孙儿很伤心。晚上,爷爷回来了。原来是爷爷的幽灵回来了。爷爷说:走得太突然,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呢?祖孙俩想啊想,想起了爷爷年轻的时候,想起了爷爷和奶奶相爱的时候,想到他俩后来有了孩子,又有了孙子。最后,爷爷想起来了:他忘记和小孙儿告别了。

  我的孩子从小由爷爷和奶奶带大,和老人很有感情。我们一起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她可以体会故事里的很多意思:人是会死的,死亡使你和你爱的那个亲人分离。在这个故事里,爷爷在和孙儿告别之后,越走越远,慢慢地变小,最后变成一颗星星,在夜晚的天空里温柔地注视着小孙儿。我很喜欢这个结局,我试图和孩子解释死亡的不可避免,死亡的突如其来,亲人去世后的伤心和孤独。

  我说:“若是有一天父母不在了,我们会留在你的心里。我想即便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也会用我的方式继续保护你、祝福你,一如既往地爱你,比如变成星星,在天上一直关注着你。不过,你要记得告诉你的孩子,我这个超级可爱的外婆的故事啊。”

  孩子笑了。

  婴儿的诞生是生命循环往复中的一件大事。看到幼小的、稚嫩的新生命给孩子的内心带来的影响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的孩子一直以来不喜欢那些比她小的孩子。她从来不对他们笑,看到他们哭闹就皱眉头,而且看到我逗其他的孩子玩,她就会不高兴。

  我特地邀请孩子陪我去看望一位同事,她刚刚产下一个女儿。进门前,我看出孩子有点紧张。房间里安静极了,我注意到孩子屏住了呼吸,轻手轻脚地走近那个尚在熟睡中的婴儿。她上下打量着这个婴儿:小家伙美极了!粉红色的脸上,有一层柔软的毛,脸上泛着动人的光泽。她乌黑的头发柔顺地贴在额头上,已经长得颇具小美人儿的模样了。小家伙醒了,孩子看着我的同事给婴儿擦拭小屁股、换上尿布,再把她放回摇篮里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小家伙有一双很大的眼睛,清澈明亮。孩子学我的样子去抓婴儿的手,小心翼翼的样子让我忍俊不禁。这时候的她,完全不是平日里那个毛毛躁躁、风风火火的样子。从我们进门到后来离开,孩子听我们交流生产和产后恢复的话题,她的眼睛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婴儿。

  回家路上,我告诉孩子:你刚出生的时候也是这样小小的。晚上,女儿拖着我讲她出生的经过。我就从她如何过了预产期还赖在肚子里不肯出来说起,说到我如何认真负责地把生产流程背得滚瓜烂熟,在生她的时候全部派上了用场;说到她被护士洗干净后裹了一件粉红绒布的连身衣,放在我身上,像一只小猫一样趴着;说到我们一起被推出产房,在外面等候了很久的外婆和父亲是如何惊呼:哎呀,长得和她奶奶一模一样!我还不忘记夸赞她从在妈妈肚子里就很乖、很配合,让妈妈没有一点孕期的反应,吃得下、睡得着,照样干活儿。“你那时候,乖得就和现在一样。”我补充道。

  孩子非常认真地听,我想即使我再讲一遍她也是愿意听的。后来,我发现孩子看到小小孩不再表现出拒绝,而是开始尝试接纳。我想,是因为她的心变得更加柔软了,因为人性中原始的母爱被激发了吧。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教育。

  很多时候,孩子若是生病了,父母便会整夜不睡地看护她,给她喂药喝水,为她的病情忧虑,恨不得那病生在自己的身上。等孩子病好了,父母要记得和孩子讲我们的付出和我们的心疼,换来孩子一个拥抱,以表达对父母的感谢。但倘若父母病了,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和启发孩子试着来照顾我们,并学着安慰我们(传染病除外)。

  有一次,孩子的父亲发烧在家休息,我和孩子一起照顾他。我请孩子帮忙准备热水端给爸爸喝,和我一起把要服用的药片遵照医嘱准备好。我提醒她:爸爸睡着了,咱们去把房门关上。我们俩得轻声说话,轻声走路,因为生病的人最需要静养。下午,孩子和我一起熬粥做“病号饭”。我告诉孩子,一般要为病人准备清淡的食物。我们往白粥里洒上些榨菜丝,给爸爸送进去。晚上,我提醒她可以和我一起准备一些苹果和橙,病人需要补充维生素。我鼓励她试着说一些询问病情的话,说一些安慰爸爸的话。孩子做得很好。我相信,她会做得越来越好。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要靠父母花心思去促成。有些父母常感叹:嗨,我这个孩子真是没有良心啊。其实,良心是要培养的,一个懂得关心别人的孩子,才会在将来有可能获得别人的关爱,而亲情和家庭观念,就这样悄悄地、渐渐地形成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民图视绘
   第A10版:大购网专版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
   第B12版:家装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2)
共和国记忆
犹太难民在上海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B15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2) 2015-04-04 2 2015年04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