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只是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少数民族各类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街道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投入资金,通过搭建各种民族文化的平台,来展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少数民族同胞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引导外来少数民族走进大上海,融入社区,凝心聚力,共创和谐大家庭。
在“夕阳互照”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中,活跃着许多热心参与、推广普及民族文化的积极分子。就拿领唱的冯梅宪来说,她接手少数民族合唱队后,认真负责,每周一的聚会练唱雷打不动。冯阿姨是回族,她和另外3位蒙古族、东乡族、朝鲜族的队员们一琢磨,认为作为户籍的少数民族,早已融入上海的生活点滴,应该排练一首反映上海老辰光的上海说唱,来体现少数民族同胞安居乐业的现状。于是她们便选定了《白相城隍庙》这首家喻户晓的上海说唱,冯梅宪在家里烧饭唱、洗衣服唱、拖地板也在唱,唱得老公都滚瓜烂熟了。果然,这个节目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让外来少数民族走进大上海,融入社区,不只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平等交流与理解,被社区居民接纳后的自尊与满足。共和新路街道位于闸北区的中部,宋园茶艺馆、蒂夫特茶城等坐落其中,连续举办20届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更是发轫于此,各民族饮茶的习俗本来就千差万别。街道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适时举办少数民族茶文化交流活动,请来专业茶艺师讲解茶艺和茶效,进行互动交流,社区少数民族居民非常感兴趣。苗族陈阿姨高兴地介绍起苗族敬茶之道,尤其是苗族的花茶,成为苗族青年恋爱、定情的奇妙信物。陈阿姨娓娓道来:小伙子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上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就表示姑娘情投意合。如果花茶里只有三片花茶,小伙子就赶紧走人吧。说得大家哈哈大笑。李老伯则是制作酥油茶的高手,酥油茶的制作非常有讲究。李老伯盛情邀请大家到家里做客,并郑重告知:我从酥油桶里打出来的酥油茶捧到你们面前,你们可千万不能拒绝,这是不礼貌的。我最开心的,是希望大家能多多喝上几碗。寻常的敬茶喝茶中,积淀着各民族深厚的文化渊源、礼仪习俗,令参加活动的少数民族大开眼界、大长见识,连称有趣、有意思。
现在,街道又组建了少数民族服饰时装表演队,许多汉族的阿姨、老伯非常喜爱穿着艳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在老师的走姿训练下,在少数民族同胞的热心帮助下,随着音乐的节拍,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捕捉着各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与多姿多彩,文化交融把各民族同胞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通讯员 王智琦 朱燕丽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