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墨痴”杨建文:书法朝圣者
黄玉昌
■ 杨建文书法
  ◆ 黄玉昌

  近得书法家杨建文先生的墨宝,喜不自胜。杨建文,人称“墨痴”,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在他的视觉世界里,中国书法的审美法度:线条的起伏柔韧、气势的千转百回、对比的和谐大度,涵盖了所有艺术品的内在特征。同时这个审美法度的魅力背后,均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称杨建文为“墨痴”,是因为在他的审美眼光里,除了书法艺术的地位,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过渡与铺垫。

  身心游弋在中国书法的境界里数十年,杨建文意犹未尽。他说自己研习中国书法犹如朝圣,提笔之前必先默坐静思,用他的话说是“排除一些日常环境的烦杂,在胸臆间营造出超逸、脱尘的精神世界。”他原学油画,上世纪70年代拜海上书画大师李丁陇为师学习书法,杨建文深得先生做人为艺的品格,临摹历代书法经典绝不蜻蜓点水,他从临摹古篆开端,日后楷书、行书和草书皆精。

  他是一个认定了方向就不回头的执着者,自诩与中国书法有缘份,不辞长做苦行僧。漫长的研习中,他感悟到力度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度的变化带动点画的变化,形成劲韧的线条,呈现起伏的变化,进而完成结体与章法之美。感悟之余,为了让自己的臂、掌滋生出更大的力量,他将66根橡皮筋合在一起,一头悬挂在书房的天花板上,另一头固定在笔杆上,这样运笔书写时自己必须付出非一般的臂力、腕力、指力来掌控笔杆,他如此练写如痴如醉,寒暑不避。终于,他到达了笔下线条随心所欲充满张力的境地。

  书法对杨建文而言是神圣的。他是谦谦君子,有朋友上门向他索要一幅字去应酬,他满口答应。朋友希望他立刻写,他说“那不行,我现在没有准备好”。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起床静坐,宁神默想了半响,然后铺纸提笔书写,待墨迹稍干即送往朋友家。朋友很诧异也很不好意思,说:昨晚写了就好了,省得你今天辛苦了。他回答:这个,是不一样的。其实他俩说的都是道理,只是两种不相通的道理罢了。

  作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杨建文看待书法自然与一般人不同。他说中国书法不是简单地将字写得好看而已,他认为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已经将研习书法凝聚成具有炼心、启智功能的特殊实践和艺术样式。他在自己的书法专著《临池知鉴》《感墨偶得》里,都特地写有如何营造“默坐静思、超逸脱尘”精神状态的章节。杨建文觉得:好的书法作品绝不是马马虎虎通俗表演可以造就的,好的作品一定需要精神力量的注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评论·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 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小意思
焓红石《布袋和尚》
正兴与正新
“墨痴”杨建文:书法朝圣者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墨痴”杨建文:书法朝圣者 2015-04-18 2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