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发生在身边的事反而不容易引起注意,“思南读书会”去年2月份就开始举办了,我住在附近却是第八期偶然路过才发现的。当我第一次踏进读书会,就被这浓浓的书香氛围所感染,从此一发不可收。一年中除了外出旅游,几乎场场不落,这就是我圆“大学”梦的地方。
“大学”每周都会有重量级的作家和嘉宾来上课,他们都是我崇敬的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太多了,就说马振骋老师吧。第一次见到他,是他当嘉宾,马老师谈吐低调,讲话实在。记得他曾用上海话说过一句令我难忘的话:莫扎特生前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但是他的曲子一首首传了下来。关键是东西要好!第二次是在《关于法语在中国语境中存活》的讲课,他激情四射,风趣幽默。后来我留意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坐在听众席的他,时而全神贯注,时而低头沉思。一次邂逅使我与他有了零距离接触。那次座位所剩无几,他彬彬有礼主动让座,这才注意到老先生有些面熟,想起就是前几次的嘉宾马老师。我每次听讲座都有拍照片的习惯,很想把前两次有马老师的照片给他,就要了邮箱,于是我们开始邮件往来。经查电脑才知道马老师是中国著名的法语翻译家,法国名著《小王子》就是他翻译的。老人虽年过八旬,却依旧慈眉善目。渐渐地,我们有了更深的接触。著名作家李欧梵来讲《萧红和萧军》,马老师打电话提醒我,外面队伍很长了,应该快点赶到;和他一起看玛格丽特·杜拉斯导演的电影《广岛之恋》;他还主动赠他的翻译作品《蒙田随笔选集》……马老师谦虚平和,友善的处事风格给我印象是这样美好,使我们成了忘年之交。最近他电邮给我:“春寒过去后,我也要继续来听课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与我这样一位普通读者交往,心地是这么真纯,没有一丁点儿架子,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的人品再一次启示我,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谦虚,读书使人年轻。我才六十多岁,从现在起也要像马老师那样好读书、读好书,以此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每周六下午都要去听读书会,难免会受到家人和朋友的非议,“像真的一样,报告有什么好听的,偶尔去听听就可以了”。有时我也会问自己,值得当回事吗?那次听了金宇澄老师的讲座后,我饶有兴致地和爱人说起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上海故事,引起了她的关注,一口气把我买回的《繁花》小说读完,一个劲说过瘾。她们单位老姐妹平时麻将不断,听她一介绍,也纷纷想看这本书,于是此书一传二、二传四,转了大半年,回来时已经被翻旧了,可是我爱人拿起来再读了一遍。从此她非常支持我去听课,也关心听了些什么,买了什么新书,“麻友”渐渐也成了“书友”。一年来,我的亲戚、同学和好友几乎都关心着每周读书会的进展,每次听完后,我会把当天的嘉宾、会场全景和我的一点感悟用邮件发给他们。慢慢地,一些朋友不甘心听我的“二传”了,开始打听能否加入“思南读书会”。在他们的想象中,读书会的门槛一定很高,还要付费,当我说没有任何手续和门票时,他们几乎不敢相信。我诚心诚意地把一个个朋友带来听,都是满载而归,数数不下10多位,后来他们又带了新朋友来。
十日谈
读书会里有故事
强化读书人的想法和表达,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