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每四年芬兰就会修订其国家核心课程纲要(NCF)。偏偏这次改革引爆了全球媒体和教育界。有媒体报道称,芬兰发起激进教育改革,将推翻传统的“科目教学”方式,由跨学科的“主题教学”取而代之。事实究竟如何?
英媒披露“激进改革”
英国《独立报》3月20日率先以“芬兰即将进行前所未有的、最激进的教育改革——废除‘传统科目’,用‘主题教学’取而代之”的评价引出了有关芬兰新课程纲要的报道。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一名负责青年与成年教育的官员在接受《独立报》采访时说:“这将是芬兰教育的一次剧变,尽管我们才刚刚起步。”
根据《独立报》的这则报道,赫尔辛基一些试点高中已逐步淘汰了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科目,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即“主题教学”。
按照《独立报》的说法,如果学生选择了“餐厅服务课”,这将包括数学、语言(用来为外国顾客服务)、写作技巧和沟通技巧。“欧盟专题”则将包含经济、历史(欧盟成员国的历史)、语言和地理等知识。
在赫尔辛基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马里奥·凯伦奈恩说:“不只是赫尔辛基,整个芬兰都将欣然接受变革”。凯伦奈恩表示会在3月底将改革蓝图呈交给芬兰议会,而在她的设想中,主题教学将在2020年全面落实。
“最激进”这个字眼令《独立报》的这则报道瞬间引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媒体,芬兰教育“取消科目教学”“再见!数学、历史课”“彻底教改”等标题充斥着各大报纸、网站。各国教育界人士也纷纷撰文讨论所谓“激进改革”的可行性。
芬兰官方回应辟谣
就在别国媒体界教育界激动争论时,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3月25日在其官方网站主页上,以“芬兰学校将不会取消科目教学”为题发表文章,回应了所谓的“激进改革”说。
文章称,适用于所有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的科目教学是由《基本教育法》规定的,国家也于2012年颁布法令规定了各科目课时分配,只不过“教育者们可以创新选择教学方式”。包含了些许改革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也许引发了一些误会。为了让学生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新的改革将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强调“合作式班级”,即让学生同时与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互动,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学生每年必须参加一次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单元。单元的具体设置与落实由地方决定。”
正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的芬兰教育学家帕思·萨尔博格也撰文称,《独立报》的报道“言过其实”。他写道:“芬兰教改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但请保持冷静:不管怎么改,未来芬兰的学校依旧会教授数学、历史、艺术、音乐等科目。而根据新政策,所有的孩子也将通过例如欧盟、气候变化、芬兰百年独立史等主题,以跨学科的方式学习语言、地理、自然科学和经济。”
尝试开展“主题教学”
芬兰教育部驻上海办事处项目经理杨琳对记者表示,“主题教学”在芬兰一直存在,只不过没有一个官方名称,“新纲要给它命了名,这让许多外国记者感到新鲜”。
罗苏综合学校校长蕾娜·柳斯瓦拉证实了杨琳的说法。柳斯瓦拉所在的学校早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通过“主题教学”教授孩子们知识了,“我们管这叫‘基于现象的学习’或‘基于方法论的调查’”。她告诉记者,开展“主题教学”课程的教室不同于一般的教室,往往空间很大,有沙发、圆桌等。通常几个老师共同备课、授课,向学生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孩子们自主学习与此相关的各学科知识。
比如一堂主题为“天气”的课程,孩子们会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对照着白板上的一张欧洲地图,用英语告诉老师“今天芬兰是晴天,丹麦有雾”。他们甚至还会用到数学、物理知识,计算温度,运用化学知识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接着跟着生物老师分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一堂课下来,虽然没有教授具体的学科,但孩子们的收获却不少。
杨琳说,目前在首都赫尔辛基,确实有一些学校也在尝试开展“主题教学”,但未来究竟会进行到何种程度,目前尚无具体的说法。
而柳斯瓦拉则表示,不管怎样罗苏综合学校也不会“抛弃”传统科目教学,“我们仍然会教授阅读、写字、计算等基础课程。这些是孩子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才有能力去学习更有挑战性的知识。”
落实起来因校而异
负责课程改革的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伊尔梅莉·哈里宁发文指出,2014年12月,芬兰就完成了针对学前教育和义务基础教育中国家核心课程的修订,地方教育机构目前正在基于此制定各自的课程安排,“各地可以自主决定如何实施”。根据芬兰教委首席新闻官汉努·于利莱赫托的说法,在新的科目纲要下,科目教学仍然是学校日常教学主体。
事实上,对于“主题教学”这一模式,芬兰国内一直争议不断。一些教师认为“主题教学”会威胁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是走上了歧途。但也有教师认为,打破传统学科和单一教学的统治地位,对学校进行彻底改革而言是个机会。
与此同时,权力高度下放是芬兰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而这也是长久以来芬兰教育得以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根据萨尔博格的说法,芬兰320个市政当局有相当的自主权来安排本地学校的教学。而国家核心课程纲要则是个“松散的通用标准”,用来指导各地市政当局及其管辖的学校的课程计划。“它允许教育人士探索最佳的教育方式。因此,推广‘主题教学’将因校而异,根据各地需要和实际情况‘定制’”,而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只会每年参与一次“主题教学”单元。
所以,2016年启动的改革中有关“主题教学”的部分最终能走多远,还需看各地学校的选择。一名来自芬兰中等城市的教育主管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发文预测道:“这项改革最终的结果将是出现有关NCF2016的320个地区变种,其中90%的学校跟现在比将没啥变化。”
学生参与教学规划
尽管在西方国家中,芬兰学生多年来在PISA测试中遥遥领先,但最近几年却成绩下滑。
《独立报》的报道写道,“世界的目光都将放在芬兰的教育改革上,看它是否能够保持或提高它的PISA测试排名。”但芬兰人似乎并不这么想。萨尔博格指出,芬兰的教育者们认为,与其拼命追回测试成绩,不如教授孩子们真实生活中所需的知识,“现在的芬兰青少年需要比以往更多的综合性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现实世界”。
萨尔博格在文章结尾写道:“媒体的报道忽略了NCF2016中最出乎人意料的部分,那就是所有学生必须参与教学项目的设计规划,并对自己从‘主题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评估。”对于这方面内容,哈利宁的文章这样描述:“进行评估是为了鼓励学生、促进学习。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渐渐学会知晓、分析自己的学习进度,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负责。我们相信,学习能力是一种必需靠系统地推动而获得的技能,也是生活必需的技能。”
芬兰教育局有关NCF2016的新闻稿也点明了这次改革的真实意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交流和表达、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多元化的读写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对个人规划的能力等。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