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洁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而对于爱书的人,阅读不分时间与地点。
在上海,几乎每天都有大小读书活动,各类读书会如雨后春笋,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思南读书会”“星期天读书会”等影响较大、参与者众的经典读书会之外,沪上爱书人正不断探索群体阅读的全新模式——站上讲台分享、张开嘴巴朗读、拿起画笔描绘——只为让更多人感受书的美,闻到这座城市书的香。
听书道场 说书擂台
台上,八位沪上读书会的发起者,每人18分钟推荐一本挚爱之书;台下,两百名听众侧耳聆听,精彩之处不时颔首微笑或凝眉沉思。
这场名为“书声”的大型阅读分享会,已经举办至第三届,本次主题是“文明的天空”。从茨威格名作到艺术史经典,从旅行随笔到经济学畅销书,讲者突破题材与体裁的约束,凝练出最打动人心的精华。
“小型读书会重在相互启发,而‘书声’等大型活动则旨在推广阅读。” 去年“90后”男孩华嘉杰首次参与就倍感群体阅读的魅力。“读书有时是件孤独的事,看到这么多同类,找到组织的归属感,发现上海真是片文化的绿洲。”
这次,他从听众变身讲者,分享的是心理学著作《非暴力沟通》。为准备演讲,这本书他至少读了五遍,以期在18分钟内高质量表达。惊喜的是,有些朋友边聆听分享边网购订书,有些读过的人也反馈刷新原先理解,愿意再读一遍。
“当讲者诉说自己对书籍的思考和感悟,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深度的阅读,于听者获取别人的思考与感悟,其实也是一种立体的阅读。”“‘书声’是听书的道场,说书的擂台。”很多“书虫”感叹。
唇齿碰撞 朗读魅力
随手翻开一本书,选择几段对着手机朗读,存入网络电台剪辑配乐,最后分享到朋友圈……最近,这种新玩法在书友间正流行。
朗读与朗诵不同,不求专业技巧,只要真情实感。相比一目十行的快餐式浏览,朗读放慢了速度,加深了感受,很多人将此视作“最返璞归真的阅读方式”。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逝世,思南读书会就在上海、北京等地同时举行《百年孤独》接力朗读会。
去年11月,“书声”举办朗读场,主题是“人的一生”,而朗读者也从垂髫小儿至耄耋老者。现场,台上全神贯注,台下闭目聆听,似有一股电波透过声音,在空气中擦出火花。“唇齿的诉说拨动着心灵的弦,放大了文字的感染力。”组织者王旭回忆,伴着朗读者全情投入,听众或是莞尔一笑,或是潸然泪下,自己在台上读《背影》时热泪盈眶,而台下很多人也泛起泪光。
“现在,我们终于能骄傲地俯首谢幕……鼓掌吧,为这打动人心的分享,为那精彩缤纷的人生。”最后,全场200余人齐声朗读改编自席慕蓉的《尾声》。“太震撼了,由阅读掀起的书声波浪,让每个人沉浸其中。”
黑白文字 彩色图像
你是否有过类似体验?阅读小说时,会根据文字描述想象主人公的长相与穿着;情节跌宕时,脑海中也会自然浮现场景与画面。“画书会”,就集结着一群热衷将文字转换成图像的“书虫”。
一张白纸、一把彩笔、一个主题,展开想象兴手涂鸦,这是固定开场。提起“画书”的创意源始,木木坦言来自长期阅读的“挫败感”:“我很喜欢读书,但是过目就忘。”
在她看来,阅读与绘画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线性输入,一种是非线性输出,而“画书”则将两者结合。“原先是模糊的影像,具体落笔到每一个形状、每一种颜色,付出的脑力无疑能帮助记忆。”从起初随手草稿笔记,到为每一章节配图,现在将全书系统化呈现,她对画书愈发得心应手。
画书有没有门槛?“完全没有,只要愿意读书、愿意动笔!”木木笑言,自己上一次拿画笔,还是十几年前大学时,完全没有专业训练的她,已完整画过8本书。“与故事绘本不同,画书不受题材限制,最近我正试着画《社会学概论》呢。”
温情交流 良性循环
“都是你们小年轻的活动,我这个老太太参加,有点怪?”“书声”现场,郭阿姨轻声问女儿王颖,不过还来不及多想,她就被台上讲者吸引。
母女俩一边倾听、一边交流,这种氛围让郭阿姨欣喜。平时女儿工作忙,交流多是日常琐事的叮咛,很少有机会涉及观点见解,现在同听一本书,有一种温情在流动。
“两代人成长背景、生活阅历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一起参加读书会,共同话题多了,我才发现原来妈那么有想法。读书,也读到不一样的父母和子女,促进彼此的理解。”王颖笑道。
温情不仅于此。结合朗读的特色,“书声”融入公益元素。每次活动均联系视障相关公益组织,邀请盲障人士参与,并为他们安排最靠前、最便捷的座位,希望通过这场听觉的盛宴,一起体悟文字与阅读的魅力。
当被问及为什么加入读书会,很多“书虫”如是归纳:通过群体斩断惰性;打破思维定式,打通阅读视角;群体阅读的感情纽带,促成良性循环。
书声平台 文化新风
“书声”希望搭建的,是更广阔的平台。
目前,上海读书会星罗密布,然而信息封闭、资源壁垒、场地瓶颈等却是共同困惑。“全市有数百家读书会、百万名书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心声。如果可以有一个舞台、一个平台,来不断挖掘这些广泛书友的书声,那将是怎样一个风景?”
“书声”由黄浦区委宣传部、统战部、黄浦区侨办指导,由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书虫部落、海带读书会主办,正是希望将沪上读书会互相打通、资源共享,本次活动邀请8家读书会骨干主讲,就是一个萌芽。
丁布是“书声”活动策划者之一。“我的愿景,是推动上海市民的阅读习惯,每周读一本书,每周写一篇文,每年说一本书,读一本书,画一本书,以及读本英文原版书,期盼每年有超过1000人做到这六点,这是一种可复制的标准。”
他相信,“读书会就像多棱镜,每个面都是彩色的,折射并扩散出阅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