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你好,杨威杰。能谈一谈你最近的新作,和你的作品的设计理念吗?
杨:你好,我最近新作有两个比较大的项目,第一个就是为上海中心设计纪念商品,第二就是在家中阳台种菜的LED花盆。其实设计与生活都是有紧密关系。在生活的变化中,对与设计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改变。例如在我现在设计的LED花盆就是与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个项目就是一个环保、绿色、未来生态化的一个设计。
在上海中心的创作理念会更贴近大众的需求,从价钱便宜、有趣和实用这方面去设计创作。
李:那么你觉得关于设计与生活二者之间有何关联?生活方式会影响到设计师的创作吗?
杨:设计为生活服务的。它能改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我觉得生活方式肯定会对设计师在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可能有委托性的商业化的设计不会影响那么大,因为这是为客户服务的,不能有太多的个人思想去创作。但在个人自发的创作中就会体现到更多设计师生活方式和个人情感的创作。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所以在我的创作设计中会融入很多上海的元素特征去体现我的作品。我计划过一段时间以十二生肖为题材创作新的作品。
李:大众喜爱的设计与超前的设计理念能平衡吗?
杨:每人的品位、喜好不同。但人性共多,所以设计师设计的东西应该除了要有个性,更多的是需要追求共性。
我不会强调自己的风格,我喜欢创作好看好玩价格便宜,能突出共性,大众喜好的设计。
李:你觉得什么是海派文化?什么能代表海派符号?
杨:我觉得海派文化是一种中西杂糅、中西文化的结合。例如:外滩建筑、上海文化等。其实它是一个“文化大熔炉”。
海派符号其实在各方面都有,比如:“大白兔奶糖”这也算是一个上海经典的品牌。还有上海的各种小吃、新上海人、老字号品牌。
“MiniShanghai”是我对上海的情感之作。跟随浦江的浪奔浪流,这些冰冷的建筑早已融入上海的文化血脉,而她们各自背后的故事都是一段段活着的传奇。她们的存在早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李:你是否有手工作业方式的创作偏好?
杨:我是挺喜欢动手去作业,而且我收藏很多乐高这种积木类的东西。小时候父母对我的高求很严格,只能玩自己组装创造的铁皮玩具,所以就可能导致到现在还是钟情于这种零件组装的玩具。
李:你觉得未来本土产品设计创作的趋势是什么?
杨: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在很多本土设计师经济能力都比较好,不需要太多考虑金钱商业化的因素,可以有更多创作的想法,创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第二种是中国生产模式的高端发展,产业转型,对设计的追求也会随之变化。
李:设计理论与市场实战如何结合?产学研的结合?
杨: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和想法。我在平常教学中对学生更多的是注重“态度”这个问题。在大学教育里老师只是帮助提升你个人的眼界,分析好坏。做每件事态度是很重要的,要用眼看用心想。
一个产品要既卖相好又做到市场畅销,在于设计师的个人眼光、风格不同,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追求,所以应该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寻找他们之间的共性去设计。无印良品和宜家家私都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