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起,本市全面启动了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新一轮“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昨天,上海城投水务集团公布了一项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本月28日,该集团已接管了4000万平方米居民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
按照相关计划,本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将以年均2000万平方米的速度持续进行,力争到2020年完成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任务,并按照“改造完成一批、竣工验收合格后同步实施接管”的原则,由供水企业“管水到表”,通过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使居民住宅水质与出厂水水质基本保持同一水平。
记者近日在走访一些居住小区、物业公司和供水企业时了解到,移交接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正成为此项惠民工程顺利推进的瓶颈——
问题一
新旧供水立管共用
记者在调查采访时发现,新旧供水立管并存于同一楼房中的情况比较多见,一根是改造时新排设的,还有一根则是旧管,这种形象几乎每个区都存在。按理说,新管排设后,旧管应该废除,那为什么旧管依旧还存在呢?因为当时有居民因不愿破坏自家的装修而拒绝改造,进行改造的单位则为回避矛盾就遇到问题绕道走,就这样留下了一幢楼宇中有新旧两根供水立管的“奇观”。
大华路上的一户居民,当听说排新水管需要拆除自家的橱柜时,表现得较为抗拒。后来改造单位多次与他交涉,请求他看在其他居民的面上同意施工,但他又提出了高价补偿的要求。改造单位无奈,可又不能不让他用水,于是只好保留原本应该拆除的旧管专供他家用水。
那么保留旧管有什么危害呢?首先是陈旧的自来水管内会有积垢,同时老旧的立管承压级别降低,容易发生水管爆裂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老旧供水管道是在楼房等建筑物的底部通过的,若是管道破裂,且漏点刚好是在楼房底部的话,那维修起来就会十分艰难。再若长期隐形漏水的话,将直接影响到房屋地基结构的稳定。
问题二
随意改变供水方式
一些小区在改造过程中随意改变供水方式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从记者的调查情况来看,未经供水企业的同意,随意改变供水方式的情况,主要有私改变频供水、取消屋顶水箱、改变市政供水楼层和随意废除水泵房等。
私改变频供水的小区,若没有两路供电保证,不但会留下停电时小区停水的隐患,更因用电量大导致小区水泵运行费用的增加。
擅自取消屋顶水箱的小区,则会造成周期性居民用水问题,导致大楼中4-6层的居民无水可用。
随意改变市政供水楼层、废除水泵房的居民小区,水小甚至无水等情况出现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问题三
改造不合理不完整
部分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却未改造泵房、水箱,甚至个别埋在地下的管道也不进行改造,造成局部供水瓶颈的出现,导致改造后水压较小、水质不稳定等情况经常发生。
重庆南路一小区泵房内,虽然管道已出现砂眼开始漏水,但还是仅对水泵和阀门进行了改造,留下了后患;且水泵安装不到位,垂直度有偏差,造成水泵日常运行时,对内部机械结构磨损严重,目前一台水泵已无法正常使用,另一台水泵勉强运行。
中华路一居民小区泵房迁移位置不合理,且改造时没有安装相应的泄压装置。泵房开泵加压时,离水泵房最近的居民楼1-3层居民管道震动、甚至发生家中爆管。若调低泵房压力,又造成最远端居民楼顶楼水箱无法进水,居民无水可用。
既然移交接管过程中有这些个问题,那就需要尽快加以整改,但随之新的问题就又来了。供水企业在推进移交接管小区工作时,根据市政府有关精神,以“无条件接管,有条件整改”为原则,认为供水企业只对已改造合格的“二次供水”设施承担管养工作,故需要整改的项目仍应由区主管部门落实、各物业原有单位进行维修管理。而物业管理部门则认为,你都已经接管了,还来找我们麻烦干什么?
【相关链接】
上海自来水的供应由水源、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四大环节组成。自来水通过管网输送到居民住宅小区后,要通过“二次供水”设施送到每家每户,这些设施包括供水水箱、水池、管道、阀门、水泵、计量器具及其附属设施。
随着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本市自来水供应得到持续、稳定、长足的发展,满足了城市建设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正常供应。但是,由于上海的住宅小区建造的年份各不相同,“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标准较低、老化陈旧与管理的不到位,在输送、贮存过程中,可能对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水箱水较管网水色度、浊度增加、余氯降低,直接影响老百姓对自来水的感官体会,市民也有反映。
每年用水高峰期反映供水水质的投诉中大部分与“二次供水”设施有关。解决好自来水供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就需要解决好“二次供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