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供水历史上,利用水箱供水方式的历史非常久远,如上海那些一百多年前建造的大楼就都采取这种方式。但上海大面积采用水箱供水的方式,还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上海各类楼房大面积出现,经过多方比较,各界认为水箱供水方式是一种比较贴近上海实际的供水方式。目前在上海,大约有14万只水箱。
采用水箱供水方式,实践证明具有这样三方面优势:
● 有利于节约社会总体资源
以上海14万只水箱为例,其一夜的调节水量可在120万吨以上,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型水厂一天的生产总水量。如果上海全部废除水箱供水方式的话,那就需要水厂全天都保持相对高的水压,这也就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能源,这其实也不利于社会总资源的节约。
● 有利于制水设备的“休养生息”
就如同一个人需要吃饭休息一样,水厂的制水设备也是需要维护保养的。如果废除水箱供水方式的话,那么制水设备就整年得不到“喘息”,这对夏季高峰供水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一般来说,在夏、秋季节水厂是开足马力保供应,而在冬春季节,水厂则会选择性地停掉部分机器以进行保养。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无水箱楼房夏天有水而冬天反而水小的原因所在了。
● 有利于城市供水整体平稳
供水管道是城市的血管,如果没有水箱的“蓄峰填谷”作用的话,那么这些血管要么就是处在白天最紧张的状态,要么就是处在深夜最松弛状态。时间一长,供水管道的安全上就会形成隐患,这反而会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市民的生活。
进入本世纪,社会上兴起过一股“废除水箱,保证水质,直接供水”的风气,一些物业部门因为在水箱、泵房管理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废除水箱可节省下每年清洗水箱的费用,废除泵房可以节省出电费支出,所以部分区域的物业管理者就迎合此种风潮,以居民要求“不喝二次污染的水箱水”的名义,出现了比较大面积的自行废除水箱现象。
当年这些地方还可以依靠水厂直接加压解决供水,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并且供水安全方面也不允许水厂长时间地进行极限运行,于是这种无泵房无水箱小区直接依靠水厂加压供水的弊端就日益显现,造成住宅小区会经常出现间隔性断水的现象。
本报记者 张欣平 特约通讯员 喻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