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八字桥横跨俞泾浦,最早建造于民国初期,叫保安桥,分为东西两侧两座桥,是木质结构的。由于呈八字形排列,故得名“八字桥”。“一·二八”事变时,东侧桥被毁,仅存西侧一桥。1933年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长8.3米,宽9.5米,单孔,梁底标高4.25米,可通航7.2吨船只,桥上可通行载重汽车。当时,八字桥是虹口通往闸北的主要干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敌得之可楔入我阵地,阻断我南北联系,使我有骨鲠在喉之感;我得之进则可作为攻击之据点,守则构成全阵地体系之核心。”
“八字桥是中国人、中国军队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有力见证,可现在知道‘八字桥’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了。”长期研读上海抗战史的闸北区民盟盟员、新中高级中学心理学高级教师陈政一直关注着“八字桥”的前世今生。
1932年1月28日夜11时30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在北四川路西侧闸北八字桥地区,突然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十九路军156旅第6团即予敌猛烈还击。两军相持了一个多月,我八字桥阵地三失三得,毙伤日军近三千。但国民党政府却坚持不抵抗政策,同年5月,19路军被迫撤离上海。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时15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越过租界,到宝山路、北四川路等地布防,与在八字桥一带修筑工事的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3团1营先头部队迎头相遇。在短暂地沉寂之后,冲突忽然爆发。日军随即开始沿北四川路、军工路一线发起进攻,停在江上的海军舰炮轰击闸北第87师、第88师守区,两师旋以迫击炮还击。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结束,历时3个月。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斗志。
2005年,虹口区文化局在八字桥挂牌纪念。2006年,八字桥被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虹口区纪念地点”。“无数国共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了抗战胜利,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尤其是上海人民深深的敬意!”陈政说。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