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抗战征文
明天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二哥李保华在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馆被授予“1941年-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大哥李树华4月15日已在京授勋。手捧熠熠生辉的奖章,我们兄妹仨又翻出缎带已旧的传家宝——“莫斯科保卫战奖章”(上图中)和“1941-1945伟大的卫国战争英勇劳动奖章”(上图左、右),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先后授予戈尔奇钦·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他就是我们的爸爸——李俊夫。
爸爸是湖北省嘉鱼县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10月被我党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40年7月,共产国际中共代表任弼时同志把爸爸派到苏联无线电委员会工作,让他担任对华广播的翻译兼播音员。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爸爸同英雄的苏联人民一起,抗击德国法西斯进犯,参加了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早晨,当全家人刚要踏上电车去公园玩,突然街心的扩音器里传来令人焦虑的声音:“公民们!今天中午12时,莫斯科广播电台要广播最高苏维埃的重要通知,请大家注意收听!”
德国法西斯不宣而战,战争开始了!爸爸匆匆赶到无线电委员会,要求到前线去杀敌。但组织上要求爸爸坚守岗位。因为,在战争期间,全世界人民更需要听到来自莫斯科的声音。
7月21日以后,德国法西斯对首都的轰炸日益加剧,莫斯科的机关团体和市民们开始疏散。当时,妈妈周芳只有25岁,在广播电台华语广播组当缮写员。她带着5岁的大哥科利亚(李树华)和刚出生不久的二哥沃瓦(李保华),疏散到乌拉尔的山区,当了航空织网厂的工人。
德国坦克师团向莫斯科市区推进,飞机不分昼夜地轰炸。10月19日,莫斯科党组织发出了“决心把首都变成不可攻破的堡垒”的号召,爸爸一结束播音工作,马上奔去报名参加防线建设。领导和同志们都不同意,因为爸爸体质太弱,肺结核病还未痊愈,并长期患有肠胃慢性病。爸爸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莫斯科处在紧急的关头,保卫莫斯科是我的责任。”爸爸和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来到了莫斯科近郊的阵地上,这里离前线只有5公里。他们每天在敌机频繁的轰炸下掘土14小时。10月,冰凉的秋雨无休止地下着,人们站在泥水中不停地挖着,冻得直抖。吃的是自带的口粮,爸爸只带了一块面包和一把盐面。晚上睡在被敌机炸坏的仓库里,没水没电,又潮又凉。爸爸带领全班同志和大家一起奋战了一个星期,按时完成了挖掘10公里的反坦克堑壕的任务。一起参加劳动的很多苏联同志,对爸爸十分钦佩。
爸爸回到电台,才知道党政机关前天夜里已撤到古比雪夫。组织上通知爸爸,决定把他留在莫斯科,继续担任对华广播的翻译和播音员,原来7人的华语广播组现在只有爸爸1人了。爸爸明白,这意味着他要和首都莫斯科共存亡!也是组织对他这个老共产党员的信任。从此,他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白天不停地翻译稿件,收集校对资料,晚上反复播音到深夜2时,及时把苏联战况传向中国和东南亚各国。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纪念日来到了,红场上举行阅兵式,斯大林从容地站在检阅台上发表演讲。爸爸迅速地把这激动人心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递出去:无产阶级的心脏还在激烈地跳动!
希特勒疯狂地向莫斯科发动第二次进攻,莫斯科已在敌军远程炮火下。这些天来,爸爸因神经痛而整夜难眠,耳朵听不清声音,胃疼得连水也喝不进去,医生认为必须入院治疗,但爸爸执意不肯,他说:“广播一天也不能停!”一天,播音的时间到了,爸爸胃疼得连腰也直不起来,只好请录音师把他背到播音室,他擦着额上的汗珠,目光注视着稿件,坚定地倾吐着每一个字:“苏联军队以顽强与积极的防御,最终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苏军的大反攻开始了……”电波载着这带有湖北口音的正义之声,飞向中国,飞向延安……爸爸在长期紧张而又艰苦的环境中,日夜坚守在电台岗位上,一直战斗到胜利的旗帜插到柏林。
在莫斯科期间爸爸被评为一级播音员,并多次受到嘉奖。妈妈在1945年11月也获得“1941-1945伟大的卫国战争英勇劳动奖章”。
1947年9月,爸爸因积劳成疾被定为二级残疾难以继续播音,被中共中央东北局电调回国,并受上级指示将毛岸青带回国,为此爸妈把两个哥哥留在莫斯科附近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只带着1944年在莫斯科出生的我,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1949年7月,大哥二哥也回到中国,我们全家终于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