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3年后的2015年,嘉嘉同学因太过顽皮,学校只得把他的家长请来“坐镇”教室陪读。此事近日又引来社会的关注。
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考虑,“晓龙”和“嘉嘉”都采用了化名,但相距十余年,为什么晓龙的境遇会在嘉嘉的身上“附体”?为什么对个别特别顽劣孩子的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效果,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进?
顽劣孩子令人无奈
重读13年前的“晓龙故事”,除了时间不同,其他的人物、冲突、争议和结局,即便放在今天,也能找到几乎可以完全“对号入座”的情节。
当时的晓龙,几乎每节课开小差,做小动作,摆弄小玩具。老师一旦发觉,将其小玩具没收,晓龙可以不顾老师上课,满教室追着老师讨回小玩具。在教育晓龙问题上,家长与校方发生激烈的碰撞。晓龙外婆多次走访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让孩子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然而,一旦重新回到教室后,他又与同学发生了斗殴……
如今,我们不仅能从嘉嘉身上找到当年晓龙的影子,还能不胜枚举地列出一个个令老师和同学们“一见就头痛”的顽劣孩子。比如,沪上某小学有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近年来不断地向教育行政部门投诉,说班上有个女生疑似多动症,上课要么随意走动,要么就是睡在课桌上,而下了课后还常常欺负弱小的同学。全班大多数家长曾联名写信,希望区教育局能将这位女生收进专门的行为矫正学校,或请她的家长带她去相关医疗机构做彻底的心理治疗,但女生的父母就是长期躲着不露面,照料女生的祖父也是一脸的无奈。现在,这名捣蛋的女生还继续在教室里,其他学生和家长既提心吊胆,生怕她惹出什么事端,而且也是一筹莫展。遭遇这样的同班同学,连老师们也一声叹息:“有啥办法啊?”
望立法规定家长责任
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上海,对身体残疾孩子的特殊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目前我国在对待心智发育不全、行为明显偏差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尚没有把他们纳入特殊教育范畴。学校虽然配有心理教师,却没有专职的特殊行为矫治教师。对于行为偏差的学生,往往是交由学校政教处,通过政工方式、纪律处分方式实施“刚性教育”,而不是由专门的行为矫治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行为疏导与纠偏。
类似晓龙、嘉嘉这样的孩子,之所以酿成舆论焦点,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家长与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上发生了冲突,进而导致了“家长告学校”的习惯性结局。对此,学校也很委屈,认为自己是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着眼于其他绝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受教育权不受影响。
对此,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来秀认为,一旦发生某个学生存在严重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学校当然有权采取断然的措施,包括暂时性地将问题学生隔离开来,同时,还应当将问题学生的家长请来,家校双方共同探讨管教孩子的正确和有效的方法。而且,沟通的方式很重要,一定是要合作的、互助的,而不是彼此指责和互相“踢皮球”。
浦东新区北蔡中学校长赵之浩说,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必须分开厘清。“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就是说,父母的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只有在学校里出现不严格教育的问题时,那才会去追究教师是不是尽责了。将来能否从立法层面,规定哪些责任应该是家长承担的,至少,配合学校教育,不让自己孩子的极端偏差行为影响到整个班级同学的正常学习秩序,这应该是家长必须做到的。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