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画、素描、国画、书法、摄影等十种平面艺术作品,雕塑、木艺、竹刻、剪纸、贴画、刺绣等十多种手工艺品,让走进美术馆的人惊诧——看不到、听不见的学生,能交出这样一批精美的艺术佳作。
墙上的几幅取景自虹桥绿地的摄影作品,用手摸一下,照片里的树木、房屋、人物都是立体的。“这是我们上海市盲童学校摄影兴趣小组的作品。”指导教师胡进说,小组里的7位盲生已经学了多年的摄影,师生们给这项活动定名为“非视觉摄影与触摸影像”。盲童们靠听觉给画面定位,办法是把一个发音器放在被摄影对象身上,而另一个声音接收遥控装置则放在摄影者身上,摄影时,按下遥控器,就会自动搜索被摄影对象,听到响声后可按下快门。但这个“对音”的功夫比对焦要难得多,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啊。照片拍好后,师生们还通过自己研发的特殊技术,冲压出一幅幅立体画。
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工艺美术班的陆佳音同学,此次共展出6幅画作。“由于聋哑,我小时候灰心和自卑,是妈妈带着我四处学画。我暗暗发誓,将来要当一名画家。”小陆同学用手语解释,“现在我的画作已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绘画比赛中获奖。最近,我还常去教一名智障孩子画画,想用绘画让他的生活多些色彩。”
承办此次展览的聋青技校校长杨七平说:“盲聋孩子虽然没有和健全孩子一样的羽翼,但他们用对生命的热爱,给自己添上了在艺术天空翱翔的隐形翅膀。”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