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合理怀疑的权利,这在我们的社会里是一种巨大的保护措施。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这非常重要。”电影《十二公民》上映第一天,我穿过瓢泼大雨,特地去看。只这句台词,便已觉得值回票价,和一身湿透。更何况作为一部电影,它还有精巧的推拉摇移跟、十二个话剧演员的精湛表演,以及一个年轻导演温柔的情怀。
“你还是看原版吧”,在朋友圈抄下开篇那句话,就有朋友指点。好奇心使然,周末在家翻找出1957年美国版和2012年俄罗斯版电影,细细打量。故事大体相同,都讲了一个男孩被指控谋杀父亲,目击者和凶器均已呈堂,铁证如山,但此案陪审团要讨论得出一致的意见,才能正式结案。于是,一个坚持“怀疑的权利”的公民逐一说服另外十一个。这期间,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社会地位的陪审员们,呈现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巨大冲突。张力十足,高潮迭起。
结构相似,故事很像,甚至连道具的处理方式都有点雷同。比如关于凶器,区别无非是“两个街区外花了六美元”、“刀具专卖店”和“网上用了66块钱”。但我仍然觉得,徐昂导演的这一版本非常出色。没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也没有性情暴躁的老警察,自然也没有车臣问题的宏大背景;但有饱受地域歧视的河南籍保安,有找了年轻女友的房地产开发商,有1957年被冤成右派的孤寡老人,有中国社会最现实的种种现实。
“陪审员”里,还有一个被“冤判八年”最终获释的人,他的沉默他的爆发,都让我在放映厅的黑暗里想起念斌,想起念斌姐姐在他去年获释后的眼泪。她说:“造成一起冤假错案可能只因为一个派出所,但要推翻,却可能要举全国之力。”
有人抱怨导演叙事过于“浅尝辄止”,有群像无具像;也有人质疑将“陪审团”嫁接在“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补考的模拟法庭”上,稍显生硬。但我仍以为,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大声告诉公众,“我们有合理怀疑的权利”,只要想想念斌曾四次被判死刑,就知道,这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