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自主品牌SUV成为最大功臣。4月份,自主品牌SUV销售23.8万辆,三分之一的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来自SUV;今年前4个月,自主品牌SUV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把控超过半数的市场份额。同时,市场对自主品牌SUV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更有人为此欢欣鼓舞,称之为是“自主品牌翻身的象征”。
然而,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上升背后,其实却隐含着越来越严重的市场危机:即过度依赖SUV产品,轿车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小,产品结构严重失衡。在2015年前4个月前十名的轿车车型中,全是合资公司生产的外资品牌的产品,自主品牌无一入围。但在前十名的SUV产品中,自主品牌却占到了七个,可以说占到了绝对优势。从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来看,SUV与轿车应该基本平衡才对。但是现实市场中的这种结构比例,完全脱离了正常的结构比例。这说明,自主品牌其实已经陷入一种潜在的危机,其继续快速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
更重要的是,眼下SUV车型是一股热潮,确实提升了销量。但SUV市场的高速膨胀还能持续多久?留给自主SUV的增长空间究竟还有多大?
从外部环境来看,进入2015年,合资车企也加大了SUV新品攻势,纷纷在价位较低的小型SUV领域布局,合资与自主品牌的价格交集扩大,交叉竞争逐渐增多,给自主SUV增添了外部压力。从政策大环境看,2020年企业平均油耗5L的限值大考将近,自主品牌若过分依赖SUV,势必要面对巨大的油耗压力。如何迎接这一挑战,也是摆在技术并不先进的自主车企面前的一道难解题,油耗限值倒逼车企改善产品结构。
从自主品牌内部看,SUV的增长是市场需求驱动型,缺少核心技术支撑。即使是市场领先的企业,其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力仍然缺乏,长城汽车过去一年间经历的起起伏伏就是一个案例。随着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SUV新品涌入市场,该细分领域各个级别的竞争都将更加激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SUV的火爆确实能给自主品牌带来销量和利润,然而,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轻轿车、重SUV的策略在5年后是否还行得通?若一旦高峰期过去,蓝海就会变成红海。被一时的市场热情冲昏头脑,把未来成长过分押宝于SUV,是否是明智之举?
从一个公司来说,善于利用整个汽车市场的增长大势来调整产品结构是必然的。但如果这种结构的调整是完全通过依赖市场的大势来达到促进公司销量增加的目标,这就蕴含着极大的风险。自主车企应谨慎思考,眼光还应该放得长远一些,除了技术提升之外,还应该讲究“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如何保持产品结构的平衡将是决定其能否彻底翻身的关键。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