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位社区医生,名叫刘玮。他被病人称为“暖男”。因为他常常一手拿出诊包、一手拎大米香油,为病人上门看病而闻名。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最初也不明白。他们走访病人,发现医院食堂里卖给员工的大米香油,竟然出现在病人家里。为这事,90岁的王福姻老人向韩正书记写信点赞。
社区医生是社区居民健康的保护神。据悉,现在上海社区医生已有5000多名。随着公立医院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社区医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刘玮是一位优秀的社区医生。39岁的二军大医学硕士刘玮还自创“微笑疗法”。他说:“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医术,还有一味特效药,就是关爱。”他又说,病人笑了,说明患者病况好转,至少没有新的问题出现;如果患者见到医生愁眉不展,说明他有不适的主诉。这时,医生就要特别注意,重点关照这样的病人。
刘玮的“微笑疗法”,使我想起了一位著名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撒拉纳克湖是美国纽约东北部并不知名的一个地方,特鲁多博士1915年长眠于此。近百年来,一拨又一拨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拜谒。让特鲁多博士名声远扬的,并不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而是他墓碑上刻着三句话,是他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与总结:“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三句铭言,饱含了医学的人文精神。“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个病人。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帮助则是可以常常做到的,许多名医都把对病人的帮助,看作是行医的经常性行为,其社会意义超过了“治愈”。“总是去安慰”,则是一种爱心的传递,是在医生和病人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是在医生和病人之间搭建了一条重要的沟通的渠道。安慰是医生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治疗。对许多危重病人来说,它的奇妙作用,有时不下于对症下药。
肺结核在一百多年前是无药可救的。特鲁多在年轻时也患了肺结核。他迁居到了荒野之地撒拉纳克湖畔,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静养后,他竟奇迹般地痊愈了。1884年,特鲁多用朋友捐赠的400多美元,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村舍疗养院”,走到了结核病治疗和研究领域的前沿。特鲁多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后来,他又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治愈了许多病人,他对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许多照料方法,至今仍被沿用着。
刘玮的“微笑疗法”和特鲁多博士的墓志铭有一点是相通的,即处处为他人着想。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