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妹妹的“情郎”
1928年3月,卢冬生参加桑植起义。不久担任交通员,负责与中共中央的联络。1929年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任手枪连连长。1930年起任红二军团营长,红三军第七师二十团团长,湘鄂西独立师政治委员、师长,率部参加创建和保卫湘鄂西苏区的斗争。1933年春率部与主力会合后,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不久任第七师师长。抗日战争初期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八旅旅长(未到职,陈赓时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旋调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被派到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到驻苏联远东地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工作。1945年9月卢冬生回国,帮助陈云工作,负责与苏联红军联络的事务。12月14日任松江军区司令员。不幸的是,当晚他因事乘马车外出,又没有穿苏军军装,结果路遇一个苏军士兵(一说是喝醉了酒)持枪拦车抢劫。卢冬生立即以熟练的俄语质问这个苏军士兵是那个部队的,苏联兵顿时慌了并逃到一边。可是当卢冬生乘车又上路时,这个坏家伙怕被告发,在后面开了枪。卢冬生因此而殉职,时年37岁。
陈赓让冬生将自己的投军计划告诉的另一个人,就是他妹妹陈秋葵。因为妹妹有个“情郎”叫谭世名,也是个有志青年。而这个谭世名不是别人,正是日后威震四方的大将谭政。
1916年秋天,10岁的谭世名第一次走出偏僻的湘乡楠竹山村。谭世名的父亲本是个乡间绅士,又是主持谭氏家族祠堂的族长,受过正宗的儒家教育,还曾经教过私塾,所以对眼下的废“读经科”、兴小学堂很是不满。他决心把长子送往二都柳树铺的私塾,让儿子学好孔孟之道。
陈赓的家乡二都柳树铺是个比较繁华的村镇。谭家与陈家乃是至交,他知道这家老太爷陈益怀是个传奇人物。现在他与老人的儿子陈绍纯也关系甚密。陈家长孙庶康还是他介绍,在谭家祠堂蒙馆读过几日私塾呢。如今,儿子来二都柳树铺读私塾,他打算让儿子寄住在陈家,自己也放心。一阵攀谈过后,谭润区谈起了长子世名上私塾的事。陈益怀老人一听,立即一口应承下来:“成啊!世名的祖父不在了,他孙子念书的事我还能不管?”“绍纯,”他转头告诉儿子,“既然润区舍得把世名送来念书,就收下他吧!”陈绍纯点头称是,并说:“润区兄,请放心,我会把世名当亲生儿子对待的。”于是,谭润区将儿子谭世名留在二都柳树铺,回家去了。那个叫谭世名的孩子开始了在陈家的寄宿生活。
陈家人丁兴旺,秋葵兄弟姐妹一大群。谭世名很快融入了陈家那充满亲情的氛围里。一天,谭世名正在听老太爷陈益怀讲故事。忽然,陈家长孙陈庶康从东山学堂回来了!谭世名一听,赶紧去找庶康大哥。世名曾与庶康大哥同在家乡楠竹七星桥蒙馆读私塾,后来,庶康大哥去了东山学堂读书。世名羡慕极了,但是父亲不许他读这种洋学堂,却把他送到二都读私塾。世名一见庶康大哥,亲热地握住了他的手。陈庶康早就听说世名来自己家寄宿读书了,他与世名少年朋友,亲密无间,如今久不相见,十分高兴,两人立刻攀谈起来。世名早就有报考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愿望,他很想从庶康大哥那里听到有关东山学堂的情况。“康兄,我早就想考取东山学堂了,可是父亲不准,又把我弄到了二都啃古书、做文章!”世名急切他说道。“世名,”庶康说,“你不要性急,要慢慢地做父亲的工作。”“不过,”庶康话题一转,“这个东山学堂你还是要争取考上。”接着,庶康详细介绍了东山学堂的情况。他最后说:“在这个学堂读书,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最有教育意义。我们在学校学的是白话文,还有数学、自然科学、英语、音乐课、体育课哩。另外,学校还附设了军事课,早点名,晚训话。学校的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为什么中国受穷的道理,讲封建皇帝腐败,丧权辱国,所以外国人侵略我们,中国人民遭受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双重压迫!学校还有一些书刊、报纸,专门讲全国发生的事情……”世名听得入迷,更加向往这所高等小学堂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取东山学堂,像庶康兄一样。陈庶康还告诉世名,他现在已经改名叫陈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