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互动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堵车时最能看见城市的法治素养
潘高峰
  本报讯 (记者 潘高峰)本报昨天刊登了《交通违法的司机,你让马路更堵了》一文,引发许多读者共鸣。大家认为,堵车时,看到的是一个城市的法治素养。违法越多,越要用严管来遏制,不然就像现在乱穿马路乱闯红灯一样,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会“警力不够”。

  拥堵有“涟漪效应”

  执勤交警姚志刚认为,“拖尾巴”是造成暴雨天延安路沿线道路拥堵的一大重要原因。

  “交通拥堵是有‘涟漪效应’的,在本来就繁忙的路口拖尾巴十几秒,会造成周边连续路口接连拥堵几分钟,而疏理秩序、消除排堵影响则要几十分钟。”他认为,依法行驶是缓解交通拥堵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越堵越乱越乱越堵?

  读者余慧说,“越堵越乱,越乱越堵”是上海交通最大的特点,“平时没事的时候还好,一有点风吹草动,‘妖魔鬼怪’都出来了。我真想不通,路那么堵了,好好走还有可能动一动,各种往里面塞,各种变道,各种逆行,各种乱打灯,跟玩杂技似的,好像多一个身位就能破世界纪录,不知道怎么想的。”

  大家都抢不抢吃亏?

  读者孙雍认为,最关键的是“大家都抢,不抢我吃亏”的心理作祟。“这种情况警方就应该严厉打击,严厉处罚,现在感觉交警比以前软很多,以前哪个出租车司机敢在交警眼皮下停车上下客?哪个开车的敢把交警指挥当耳旁风?”他认为,管得越松,所谓的人性化执法,只会让法律的权威性越来越低,违法的人越来越多,积重难返。

  喇叭声更让人心烦

  读者夏女士说,大堵车已经让人受不了了,还要忍受那些让人心烦的喇叭声,明明你是守规矩的,但不守规矩的人反而理直气壮。“那些想尽办法来回变道,不停穿的,到头来不还是在那一动不动,也不见得比你走多远。”

  国外守序印象最深

  读者林环说,大堵车时,看到的是一个城市的法治素养。“去过国外很多次,一个最大的印象是守序。印象最深的是,一条路两条车道,一条排了几公里,缓慢挪动,一条几乎没车,但不能走就是不能走,没有借道加塞的,没有按喇叭的,大家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在素养上,我们的确还有很多差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不屈的上海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专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专版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留学招聘
   第B10版:招生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健康
   第B1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13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1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15版:大购网专版
   第B16版:专版
游韩后发烧强行离院 自私?违法?
读者见解
堵车时最能看见城市的法治素养
“京东到家”618全场商超享优惠,“京东支付”再减10元
新民晚报互动A15堵车时最能看见城市的法治素养 2015-06-17 2 2015年06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