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9日,在俄罗斯多达20万人参加的“不朽军团”游行活动上,曾在前苏联生活并经历二战的4位中国代表高举亲人肖像走过红场,他们是刘少奇女儿刘爱琴,朱德外孙女刘丽,中共早期革命者李范五儿子李多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第一位俄语播音员刘霞。此前的4月15日,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代表普京,向32名中国公民颁发了“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刘少奇女儿刘爱琴、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等人到场领取了奖章。
5月7日,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回顾了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战斗的历史;讲述了毛岸英、唐铎、女记者胡济邦等中华民族热血儿女毅然抗击法西斯的感人故事。
国际儿童院里的“红二代”
刘爱琴、刘霞、李多力等都曾经是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学员,此次参加游行,他们与当年同在儿童院的“难友”们相会。他们从各自的国家赶到莫斯科,致敬自己的亲人和所有参加二战的同胞。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培养下一代,曾向苏联国际儿童院输送了40多名“红二代”,让他们进入苏联的大学,学习知识和技术,以便战局初定之后回国重建家园。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初,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的中国革命家的后代及家属有很多,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女儿李敏,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儿子刘允斌,朱德的女儿朱敏,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蔡和森的儿子蔡博、女儿蔡妮、蔡转,李富春、蔡畅的女儿李特特,林伯渠的女儿林玲玲,苏兆征的女儿苏丽娃、儿子苏河清,郭亮的儿子郭志诚,张太雷的儿子张芝明,邓发的女儿邓金娜,任弼时的女儿任远芳,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赵世炎的儿子赵令超、赵施格,高岗之子高毅,陈昌浩之子陈祖涛,萧三的两个儿子萧立昂和萧维佳,博古的女儿秦吉玛,张闻天和苏联妻子的儿子等。据陈昌浩之子陈祖涛回忆,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中国孩子占到了近百分之二十,所以中国人在儿童院里很显眼。
法西斯德国1941年向苏联发动侵略战争之后,一切平静都被打破了。回忆起在伊万诺沃儿童院的经历,他们都对卫国战争前后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感触颇深。战前一天能吃5顿饭,加餐有牛奶、饼干和点心;战争爆发后,“饿”成了他们脑海里最普遍的记忆。陈祖涛回忆说整个战争期间,孩子们大多数时间就靠土豆果腹。在地边,用洋铁皮水桶,把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土豆放在里面煮熟,就像人们在电影《列宁在1918》里看到的那样,把皮一剥,在上面撒点儿盐,便大嚼起来。“即便是土豆,也不是可以敞开肚皮吃的。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一批孩子,像蔡博、郭志诚、赵施格等等,个子都在一米六多一点。我的父亲是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而我只有一米六四。为什么?因为我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却严重缺乏营养,长期吃不饱。可我们毕竟活下来了,是土豆救了我们的命。”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凭借“闪电战”屡屡得逞,而伊万诺沃市因为是纺织工业基地,并未直接遭到大规模空袭,在这里长大的任娅回忆:“德军飞机在去轰炸工业基地高尔基市时会经过我们这里。每当德国飞机飞过时,我们不能开灯,窗户都用黑布遮盖得严严实实,一点光亮都不能有。大一点的孩子被派到楼上值班,飞机一来就发信号,我们会很快跑到附近的树林里,钻进之前挖好的防空洞和战壕中,等空袭警报解除后再回来。”
卫国战争开始时,刘霞刚刚3岁,她回忆“当时儿童院旁边有个树林,后面隐藏着军队的飞机场,德国人经常组织轰炸机场。纳粹一空袭,大班的同学就抓着我们小班的同学跑到树林里躲起来,有时候一躲就是一夜。”说起儿童院的战争岁月,刘霞印象最深的是朱德的女儿朱敏,“朱敏在法西斯集中营待过,电影《红樱桃》的一部分情节,就是以她的亲身经历为原型改编拍摄的。每年夏天,国际儿童院会把孩子送到乌克兰或白俄罗斯夏令营。朱敏刚到白俄罗斯,战争就开始了,学员们被抓进集中营,到德国人的兵工厂做炸弹。朱敏身体不太好,但还要劳动。孩子们很聪明,就给纳粹偷偷搞破坏,往炸弹壳里倒沙子。”
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这是1941年6月30日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国防委员会成立后提出的口号。卫国战争爆发后,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一起参加军事训练,去工厂和集体农庄劳动,帮着收麦子、收土豆、在森林里伐木头;参加缝纫组缝制军衣、帐篷,还到市内医院帮助救护伤员。
1941年,“广州起义”领导人黄平的儿子黄健刚刚14岁,没有达到法定的参军年龄。他托人修改了年龄,但在体检时因体质单薄被淘汰了。不能参军,黄健就在儿童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每天到军用机场,把俘虏带到儿童院劳动。除此之外,他还挨家挨户收集空瓶子,往里面填满汽油,为部队制作燃烧弹;在军用机场清理积雪;去兵工厂帮工;去集体农场劳作、伐木。他每个月坚持去医院献血,一直坚持了三年半。
蔡妮是1929年随父亲蔡和森前往苏联的,那时她才7岁。1931年,蔡和森因公返回中国,同年,在广州因叛徒顾顺章出卖被害。从此以后,蔡妮就一个人生活在苏联国际儿童院。卫国战争打响后,蔡妮也和黄健一样,参加了很多义务劳动。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挖防空洞。这批十多岁的孩子,每天跟着大人们一起,在敌机空袭的威胁下,挖十几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毕竟活了下来。据蔡妮回忆,当时走在街上,经常可以听到收到阵亡通知书的母亲令人心碎的哭泣声,几乎每一个苏联家庭,都有人在卫国战争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