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真是如鱼得水
看到小水的白发,我心里一动。“小水已是老水,大姐依然年轻。”他在送我的《益往直前》扉页上这样写着。小水啊,时间都去哪儿了?
《东方时空》刚开办不久,有一资深报人评价:“那几个主持人虽然都不漂亮,但都说人话。”夸我们的话,欣然认领了,可还有小小反驳:谁说都不漂亮?至少我们小水是漂亮的!帅而年轻的小水真是上镜,他一出现,就赢得了好多观众。那时,我到高校讲课,女生们总会要求:“敬老师,说说你的几个同事呗!”她们多半是希望我说说小水,偶尔也会有女生站起来说:“我想知道的是白岩松!”呵呵,老天还是公平的,幸好小白小崔比小水高,要不,还给不给别人留点空间了!但其实,真正让小水赢得观众的,是他的节目。
小水在央视的出现,使得以往的国际电视报道离国人更近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观众看世界的渠道有限,电视上很多是别家的报道,鲜有自家的视角。在电视新闻改革的大背景下,小水来了,真是如鱼得水。他在新华社的经验,他当驻外记者的积累,他多年形成的国际视野,他的形象和语言优势,在屏幕上形成了一个以前没有过的主持人形象。他的中国气质和国际范儿,得到观众认同。对观众来说,再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有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就显得近了。在伊拉克的战火中,小水在,台标在,中央电视台的符号在,这就有了自家的观察角度。小水在国际报道中突破了多少禁区,开拓了多少空间,说不清。有很多年轻人,是看到水均益在伊拉克的报道,才有了当一个中国战地记者的理想的。
曾经有一个段子流传很广:“白岩松敬一丹一出来,出事了;水均益一出来,出国际大事了;小崔一出来,世界其实没什么事儿。”
水均益确实是标志性的形象,每当有国际大事发生,小水就会发声,人们也会有期待:看看水均益怎么说。 “9·11”发生后,我盯着电视好久好久,终于忍不住打电话给小水:“你还不说话呀?”“唉,大姐呀,我,我把四面墙都踢过了!”小水在电话那边腔调都变了,想关注而不能关注。那一晚,小水他们自发集合在台里,严阵以待,跃跃欲试,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在现场直播。对于一个传媒人,这是难忘的也是难受的记忆。
在电视节目里,小水总是谈着世界大事,遥远的、重要的、理性的。他总是采访首脑政要,名人也得是世界级别的。他好像天生就是做高端节目的,要让他到穷乡僻壤做个“走基层”啥的,看着有点儿不对劲。他的屏幕形象与人们保持着一定距离,这也许是内容决定的距离。
在生活中,小水率真而随和。他会为了一碗兰州拉面,开老远的车排好长的队,还率领着一哨人马。他成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后,大家聚餐庆贺,我记不清他说了什么获奖感言,只记得他在珍馐美味中很不满足地左顾右盼,最后果断叫来服务员:“给我来点儿糙的,拍个黄瓜!”
人到中年以后,更明白,更洒脱了。他说起话来更放松了——
小水说话很“60后”:“中国现在对石油的紧张程度,有点像我小的时候快到月底家里粮食吃完了,不可想象。”
小水说话,也很西北:“很多人问我,你怎么不出国?我说我能出国的时候错过了机会,当我有大把机会而且很多学校请我客座交流的时候,我不想出去,因为我感觉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舒服。为什么?这个国家,我在这儿是爷,我跑出去当孙子,那我还干嘛呀?外面的世界再好,不如我们在自己的国家打拼一个全新的天地。”
小水说话,也很愤青:“我发微博批评我们台,我说,CCTV老端着,不要装,全国人民都一样,你潇洒一点,放开一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小水说话,也很现实:“主持人,就是一个可以替代的零件。做电视这些年,有点点滴滴的快乐,有的是很短暂的瞬间,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挣扎的过程。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会很本能地在那些短暂灿烂中寻找慰藉,让我们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