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区治理需要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品尊国际居委会建“微信”立“诚信”树“威信”,将社区治理从“脚尖”延伸到“指尖”,线上发现问题线下解决问题,为高档居民区的治理开拓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新模式。
高档商品房小区历来难做群众工作,居委会与居民之间常常存在着“敲不开门、见不到人、说不上话”的尴尬。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品尊国际居委会探索出一种“指尖上”的群众工作法,将社区治理从“脚尖”延伸到“指尖”,走出了高档居民区治理的一条新路。
“线上”“线下”协力
品尊国际居民区是一个高档小区,目前入住居民1258户。其中企业家、白领精英群体占50%以上;25—40岁居民占60%以上。
品尊国际居委与一般的居委会不同,居委会干部们手机不离身,隔一会就要刷一刷微信,看一看居民区里新反映的事,小到生活琐事、大到社区管理,只要手指轻轻一滑,就能汇聚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开展社区工作变得更便捷了。
日前,居委会在微信群中了解到由于小区附近的府村路一市政道路工程通宵作业,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微信群里要求群访的诉求一触即发。居委会第一时间在微信群中表达了对居民的理解,并承诺出面与相关部门协调。之后,居委干部一方面每日在微信中通报协调情况进展,另一方面积极与交警大队、环保局等反复协商沟通,最终达成一致,几日后工程停止了夜间施工。居委干部还晚上轮班到现场监工,遇到不配合的施工队员,及时联系石泉派出所共同劝说。
“大群”“小群”连结
“指尖上”的群众工作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其中最典型的是“品尊一家亲”综合微信群。随着新居民的入住,社区住户的需求更加多元,新媒体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社区里已形成10余个微信群,包括为不同年龄层儿童家庭设立的潮爸潮妈群、学爸学妈群,社区文化活动衍生出的快乐舞吧、太极拳群,以及适应居民需求产生的卖菜群、蔬菜种植群等。
各种微信群把邻里连接在一起。有一次,49号的居民在微信群里呼叫:“谁家有超级大大大行李箱?”66号、64号、32号的居民纷纷回应:“我有!”半小时后,49号的居民在地下车库里拿到了他急用的行李箱。还有一次,居民Karan在微信圈写道:“一个人在家,胃疼。”十分钟后,楼下的Amy来敲门,送来了一碗粥和胃药。
社区自治有效
品尊国际居委会依托“指尖上”的交流,用好新媒体平台,发动党员、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居民区内在册党员共有44人,报到党员40人,流动党员6人。“一开始收集党员信息都是通过一家一户走访积累的,现在网上交流已经成为常态。”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庄恒英介绍道,“随着品尊国际党支部群的建立,党员可以先在网上沟通,再约时间线下互动,不拘泥于形式,党支部还运用微信平台为党员补课、发布通知。”
居民区党组织通过整合线上的人脉资源,挖掘出社区里的热心人,比如为居民修理电器的退休党员秦老师,设计亲子育儿活动的志愿者“二宝妈妈”,他们都是从线上的积极分子,发展成为线下的志愿者,积极融入居民自治工作。
看到线上涌现的热心业主越来越多,居民区党组织探索设立了楼宇自治议事机制,引入业主的力量,共同探讨社区治理。今年3月“楼宇自治”群组正式建立,在66号、67号楼启动试点工作。启动日当天,线上的积极分子纷纷聚集起来,开展楼宇自治签约倡议活动,上至90岁下至9岁的业主都来参加。
“四方骑士”汇聚
居民区党支部拓展“指尖上”群众工作的平台,“四方骑士群”“品尊35号群”等工作群一个接一个地登场,成为了社区工作的重要抓手。
2015年3月,居民区党支部构建“四方协调机制”,设立“四方骑士群”,由居委会、开发商、物业、社区民警四方联动,增强快速处置能力。5月上旬的一天,居民反映小区内的弘基广场平台楼顶出现垃圾堆积。庄恒英和志愿者当即赴实地察看,并将现场情况拍照上传“四方骑士群”,开发商第一时间回复表态:“将立刻派人员整治”。事后垃圾堆积情况得到妥善处理,工作人员也将整治结果拍照上传告知居民,如此高效的处理赢得了居民的肯定。
居委会还打造社区服务品牌——“品尊35号群”,这是一个内部工作群,名字取自居委会的地址,如今已经成为居委会的一个代号。“品尊35号群”全天候运作,有的工作人员半夜也要刷一刷群信息才能放心。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