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中的流动摊贩问题,一味地堵不仅不能够解决问题,反而让管理者和摊贩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简单粗暴的压制,更有可能导致疯狂的反弹。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既维护了城市的文明环境和秩序,又解决了摊贩的生存问题。中山北路758弄为城市摊贩建立临时疏导点的做法值得推广,采用堵疏结合的办法才能管出长效来。
闸北区中山北路758弄曾是有名的“脏乱差”代名词。弄堂里有100米长的距离,每天清晨5:00开始至中午,几十个无证摊位占道,杀鸡杀鸭,卖鱼、卖菜、卖杂货,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有关部门多番整治,却收效甚微。
能否有一些新的模式来管理好设摊,既照顾市民的消费需求,又解决设摊扰民、食品安全保障等问题?闸北区在758弄搭建出一个临时疏导点,探索出治理新方式。
无序设摊 积成顽症
日前,走进中山北路758弄,只见道路整洁,停车有序,来往行人井然有序。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闸北区有名的“脏乱差”地带。“以前,这个时间你根本走不进来。”芷江西路街道办事处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马骏笑言。
他介绍说,从一开始个别人摆小摊,到小商小贩走进弄堂卖菜,再到摊贩借住弄堂内的违章建筑卖菜,发展到开着机动车进小区卖菜,758弄成为远近闻名的弄堂菜场。
每天清早的叫卖声、争吵声,加之早饭摊头的烧柴味、油烟味,是居民的晨起“协奏曲”。
进出小区的道路被无证小贩随意占据,居民们几乎在垃圾上出入。鸡毛内脏随地扔,菜皮烂叶铺满地,蚕豆壳堆成山……“这样的现象已持续好几年了,双休日或早晚高峰,走路都相当困难。”
反复整治 难挡“回潮”
中山北路758弄位于中山北路、共和新路西南转角处,是私房、老公房混杂的非封闭式小区,居民密集,且大量房屋出租给外来人员,外来人员占比高达30%以上。因离菜场较远,附近居民又有买菜需求,所以一些租住人员及部分居民在弄内无证设摊,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然的弄堂菜场。
“除了影响弄堂里居民的生活环境,还直接影响到南面芷江新村的正常通行。”马骏介绍,常年在这里定点的有60多个摊位,高峰时有100个左右。“明明一出门就是公交车站、地铁站,现在弄堂口被堵住,居民要绕一大圈才能去坐公共交通。”
虽然芷江西路街道牵头组织辖区职能部门多次开展专项整治,但由于在该处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多数居住在该小区内,返潮快,整治效果不明显。
合理疏导 摊贩“入住”
“赶走不是目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摊贩‘有饭吃’,居民有菜买。”在多次讨论、协调下,有关部门决定在中山北路758弄设立临时疏导点。经多方协调,在弄堂旁找到一块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厂房。“原来场地后面还有居民搭了违法建筑,要先拆违才能建设。这个过程很不容易。从谈判到开工,大概花了半年时间。”
然后,对摊贩登记管理,街道牵头对现有摊位排摸、汇总,发放告知书。在现有摊贩解决好的基础上,再把周边的流动摊位也引导到这里。马骏介绍,街道以摇号的方法,公开、公平、公正的安排摊位。设摊人员还要签订承诺书,诚信经营。
记者在疏导点看到,秩序井然,地面整洁。疏导点出入口还放置着公平秤。“我们聘请了一家专业化公司对市场代为管理,设置了场内管理人员5名,保洁员2名,还有值班人员2名。对疏导点的管理要求和标准化菜场是一样的,所有的进货单都要在管理处存档。我们还会定期抽查,确保疏导点的食品安全。”在马骏看来,疏导点的设立,既解决了居民买菜购物难,又解决了无序设摊的顽症。
重塑环境 再建家园
建立疏导点的同时,街道还重视周边环境的建设。拆除违法披棚,修整道路,修缮门卫室、粉刷墙面,清除乱招贴、乱涂写,规范停车等,投入资金约30万元。
部门联动与社区发动结合,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开展各类综合整治行动,区域上不留死角,时间上不留空当,巩固了小区及周边环境整治的成果。
从今年初开始,闸北区探索“美丽家园”建设,围绕修缮、改造、整治、管理四方面做好房屋修缮、设施改造、综合治理等工作。结合“美丽家园”工程,中山北路758弄将安装门禁道闸系统,重新规划停车位,帮助居民把好小区“出入关”。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