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变‘小绿’啦?唔,车子踏了也更轻松了!”从上个月起,不少习惯于从莘庄地铁站到家骑公共自行车的“老闵行”发现:率先在闵行亮相的闵行公共自行车,近6年来首次“换装”和换胎——不仅车子从醒目的黄色变成更清新的绿色,而且踏起来也更轻松了。
实际上,闵行的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变化还体现在使用方式——从最早的全免费办卡,到后来的“预存押金、超时收费”,这种借还模式的变化,也体现出一种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
换绿装还换“绿胎”
绿色新车与老车有何不同?首先,新车更加迷你轻巧。不少市民曾反映,原先的自行车比较笨重,上坡下坡都比较费力,这批新车特地对工艺进行了改造,原本橙色的自行车采用的是实心轮胎,新车采用的是发泡橡胶,用起来更加轻便。此外,原先不少市民都反映,自行车损坏率比较高,不少车子的进卡锁时常会损坏,导致还不了车。新车型特别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改进:新车进卡锁柱由侧面改为车头前端,避免了左右摇晃取车对锁柱的损耗。另外记者还了解到,考虑到下雨天公共自行车会淋湿,最近,为自行车添加雨棚的方案也在进一步确定中。
据悉,这批新车7月正式投入使用,在新老交替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绿色自行车与橙色自行车同时使用的情况,居民使用老卡借还自行车都不受影响。预计9月底前,整个闵行区此前投入的1.9万辆橙色公共自行车将陆续“下岗”。后续,新车也根据“橙车”的使用反馈进行了调整。
循环经济需要合理化
闵行公共自行车项目从2009年底推出后,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闵行区建交委负责该项目组织实施,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早几年,由于项目实行全免费运行模式(即办卡免费、租借免费),仅以诚信计分规范用户的租借行为,结果在历年的财政预算项目绩效评价和专项审计调查中,反映出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共财政的普惠性原则受到了质疑;二是财政资金供给的有限性与市民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三是极少部分市民的不诚信导致部分自行车的丢失,前三年甚至平均一天丢1辆。
为此,闵行区建交委经过反复征询并修改完善后,到2013年8月正式推出了闵行公共自行车项目新政,即把全免费运行模式调整为“办卡预存押金和备扣金、收取办卡工本费和年费,超时还车收费”的办法,还引入了农业银行IC卡。这样一来,通过政策调整中适当增设准入“门槛”,既有效建立了诚信用车的约束机制;又调整了部分市民对车辆的使用需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新政实施后,很快就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接受,自行车卡“盘活”情况显著好转,几乎不存在“睡眠卡”了,而且办卡量稳步上升。截至2014年7月份,共办理IC卡约4.3万张,日均使用约4万次,每辆自行车每日平均使用次数为2.1次。
“绿车”将有绿道支持
据估算,从省钱角度看,如按公交售票价每人每次1元计算,骑公共自行车每天能减少出行支出约4万多元;从节能角度看,按照目前闵行公共自行车使用频率约4万次/天,参照区内公交公司百公里人次、耗油统计来对比,则全年可实现节省约2000吨柴油消耗,同时减少0.6万余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前,闵行公共自行车运营网点超过574个,遍布全区除华漕镇、新虹街道外的11个镇、街道和莘庄工业区。不过接下来,将新增1000辆覆盖华漕镇和新虹街道,这意味着闵行区各街镇公共自行车将全覆盖。
此外,沪闵路慢行系统生态景观工程现已进入工程收尾。据悉,这条慢行系统位于闵行区沪闵路东侧绿地,沿北横泾西岸从闵城路至六磊塘,绿道总长约3.8公里,绿化面积约30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贯穿于轻轨5号线的原有防护林带,在原有林带的基础上适当增减植被、优化配置修筑了一条健身景观步道和自行车道,将原来“看得见走不进”的封闭式林带,变成了既有开阔视野又有曲径通幽、疏密有致的景观绿道。届时,周边15个小区的居民,从出家门到地铁站,全程踏公共自行车均可置身“绿道”中,既安全又免受废气之苦。 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