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市民对菜市场的配套设施和购物环境提高要求,即使是郊区菜场也不能放松要求。从细节入手,从需求入手,对临时摊位的管理就兼顾了农民和市民的利益,用制度确定“双赢”局面。
基础设施落后,管理缺位,脏乱差,是郊区农贸市场留给市民的总体印象。但青浦区赵巷镇最大的菜市场——赵巷菜场,却通过近两年的升级改造,环境大有改善。严管之下,即使是郊区菜场特有的临时摊位,也不再是“拖后腿”的短板。怎么做到的?找病因,出实招,严管理,是“九字真经”。
找病因
5大问题影响环境
2008年投入使用的赵巷菜场,是青浦区赵巷镇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坐落于镇中心,不仅服务周边数万名居民,还向南辐射松江,向北辐射青浦,人流密集,品种齐全。
赵巷菜场的大客流也带来了设施和管理上的压力。2014年,赵巷菜场被列入青浦区特定区域整治点位,通过排摸梳理出了5条主要问题,包括:一,早晚高峰时段,菜场门口及周边有乱设摊和乱停车现象,影响道路交通和市容环境;二,菜场周边路面有损坏现象,部分区域出现凹陷造成积水,影响顾客行走;三是垃圾房地面瓷砖有损,造成污水排放不畅;四是公厕内硬件设施陈旧,排水不畅,污渍积留,并有臭味散发;五是菜场周边存在缺绿现象,影响菜场环境。
“郊区菜场有一点和市区菜场大不相同,我们除了有110只固定摊位,还有50只临时摊位,供当地农民销售他们在宅前屋后自留地里种植的蔬菜,以及捕捞的一些水产品。”赵巷菜场场长韩雪良告诉记者,这些临摊的管理要比固定摊位复杂。此外,还有不少周边农民也赶来赵巷,却因为临摊有限,而在市场外设摊。“赵巷菜场位于镇中心,既是民生工程,又是窗口单位,整治就很有必要了。”
出实招
快速整改建立机制
经过一系列的排摸,赵巷菜场的整治工作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整治两大行动。
首先是完善硬件设施。镇政府投入120万元资金,落实公共道路修整、厕所改建、垃圾房维修、绿化补种与养护等项目,完善菜场及周边区域的硬件设施。市场公司完善了公厕和垃圾房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负责。
此外,针对菜场周边乱设摊和乱停车的现场,镇大联勤网格化管理部门采取了蹲点巡查,分班值勤,不留盲时段的管理模式,并在菜场外设置停车场,做好停车管理。同时市场管理落实了专人负责外场的清洁卫生工作和车辆停放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韩雪良告诉记者,市场还对临时摊位的管理推行严格制度。“周边农民对临摊需求大,我们第一步做好登记制度,主动到农民田里实地勘测拍照,确定其产量,核实身份证,交上照片后发准入证。第二步则是采取错时分流,因为申请者众多,我们把农民分为上下午各一批。第三步则是摊位分配,每天都通过抓阄的形式分配当天摊位所在地,随机确定位置,避免农民留下未卖完的蔬菜或垃圾。”
严格管理之下,市场也在做好服务,每天每个摊位仅收2元管理费,除了提供卫生服务外,还配上了电风扇等设施。如今,赵巷菜场内的临时摊位秩序良好,天天排满。
严管理
保证长效看齐超市
“过去的农贸市场环境不好,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现在整治好了,我们的目标是看齐超市,商品齐全,摆放有序,环境整洁。”韩雪良表示,除了软硬件配套,后续的严格管理才是确保整治效果的长效之法。
赵巷菜场占地9000多平方米,周围绿化环境也达到了3000多平方米,如今还聘请了专业绿化公司做日常养护。此外,市场通过开展“诚信经营户”评选等活动,提高个体经营户诚信经营理念,诚实的经营意识。
同时,菜场紧紧抓好整体秩序,对摊位的摆放、超摊、临摊的设置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还制定了摊前、摊中、摊后的卫生“三包”制度,落实了对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清除的管理。
“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和经营安全,是市场最重要的三块工作。”韩雪良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创造舒适、卫生、安全、整洁的市场环境,确保不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和经营安全事件,“向环境明亮整洁的超市看齐”。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