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西藏路桥边的银行仓栈
必须重点声明:无论从桥的角度,还是从上海史的角度,它都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是的,西藏路桥。上海史告诉我们,1848年,在那个机敏过人但也狡黠异常的英帝国驻上海总领事阿礼国的运筹下,租界面积由最初商定的830亩一举突进到此时的2820亩,现在,向东,当然那条江河将一切阻挡,但向西,来自西方的不速之客却一路狂飙地将边界设置到了泥城浜、周泾浜边上,后来,就是在这两条河浜的填埋处产生了西藏路。
西藏路,越过苏州河的那座桥就是西藏路桥,现在,先来说说这座桥的来历和渊源吧。最早的木桥建于大清国咸丰三年,也就是1853年,因临近泥城浜而得一个“北泥城桥”的名称。那时,泥城浜上尚有中、南两座木桥,到1899年,上海史又一个重大关节点,工部局以越界筑路方式作了再次扩张,租界上海一举拥有33503亩的广阔地域,“十里洋场”的轮廓基本定形,泥城浜被填为马路,中、南两桥因时而废,泥城北桥在工部局的决心下,拆除旧桥重建新桥。
接着便是上海的白银时代,1922年,当苏州河下游,那头摆渡、二摆渡、三摆渡都相继以更具现代性的混凝土桥取代了原先木桥,这里,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西藏路桥鸟枪换炮地建成混凝土桥。
此桥又有两个诨名流传上海滩:其一,自来火厂桥,因在桥的南堍,英国人开设有大英自来火房;其二,叫新垃圾桥,只因桥北堍曾经是公共租界的垃圾码头,为区别于老垃圾桥(即浙江路桥),这桥便叫做新垃圾桥,名字让人胸闷,但可以肯定,当年这座桥四周弥散开来的气息,确实也只能冠以这个让人窒息的名字。有关此桥,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说说?
要说的东西还很多,仓库恐怕是重中之重。自1905年,大清银行上海分行在苏州河边造起仓库与货栈,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华商仓栈业在沿河而去的许多地方都一一建立、发展了起来,到20世纪30年代,苏州河沿岸仓栈比比皆是,这之中,金融业仓栈占了一个大头。之所以会占得大头,乃是社会各界倘若要向银行或钱庄作借贷时,总要有实物或东西抵押给银行,经常,被抵押的东西是一些货物,而货物需要有仓栈来堆放,金融业之所以有如此大量仓栈,盖因需要存放抵押货物。于是一个合理的想象就此产生,在这仓栈中,想来那荣家老大荣宗敬,在他山穷水尽的时候,靠的是无出其右的陈光甫来作一搭救,这样,荣家的货物堆放在苏州河沿岸仓栈便是必然的。纵使陈先生对荣先生有海深的感情,但东西还是要拿来抵押的。
20世纪30年代,金融业仓库这个大头中,属于银行的有34家,属于钱庄的有6家,具体说来,那浦东银行、金城银行、江苏农民银行上海分行、聚兴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滋康钱庄、中国工业银行、中一信托公司、中国实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大陆银行、交通银行等都有仓库建在了苏州河边,最著名的是四行仓库,它由了不起的邬达克设计于1931年,1932年建成,属于北四行所有,而北四行在其时上海滩的综合实力,应该不下于当年法租界中的万国储蓄会了。
由中南、盐业、大陆和金城组成的这四家银行,于1923年闯入大上海。
这年年初,四家银行代表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设立四行储蓄会,每家各投资25万元。金城周作民、中南胡笔江、大陆谈荔孙以及盐业吴鼎昌四个银行大佬组成了执行委员会,上海的营盘设在汉口路3号。
白银时代的上海,只要你够魄力,也够智慧,当然也要够资本,王侯将相手到擒来。四行储蓄会在其时上海滩扑腾得十分欢畅,不仅请来邬达克,在汉口路造起新古典主义的四行储蓄会大楼,稍后,还请他在静安寺路造起一座巍巍然的四行大厦,此大厦后来便成上海滩青史留名的国际饭店。四行储蓄会在上海留下的东西还有,在古柏路(今富民路)造了古柏公寓,在北四川路造了虹口公寓,在施高塔路(今山阴路)造了林肯坊。四行大佬们对上海房地产慧眼独具,在这上面,每每总是占得先机获得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