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在场非证据
董纯蕾
  董纯蕾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坐电梯的时候,尽量不去碰触开合电梯门的那两个按钮,甚至刻意远离门口的位置。有一回,好心替一个在电梯门行将关闭前还笃悠悠朝里挤的姑娘留门,结果,挡不住按钮的滞后效应,门还是重重地夹在了姑娘身上。彼时,我的手还悬在半空,看不出刚从哪个按钮上移开。于是,姑娘冲着我好一番骂骂咧咧。

  没多久便释然了。因为轮到自己站在电梯门口成了那个被挤痛的人时,不由自主就瞪了门口那位素昧平生的路人。第一时间本能地以为:是人家迫不及待按了关门键。而那位,也许就和前一回的我一样无辜。打那以后,再遇上什么坐电梯夹门之类的不快,我都会收起自己的“有错推断”,同时也避免让自己成为被“有错推断”的对象。

  推理小说里常见一个词,叫做“不在场证据”。推理迷们都知道,事实上,那些能够提供完美的不在场证据、一脸无辜的主,往往心怀叵测。最经典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比利时小胡子侦探波洛,在他的最后一案中,用他生命中最后的气力和灰色小细胞(波洛对自己智慧的戏称),逮住了那个在五起谋杀案中都当真不在现场的凶手。

  反之,亦然。你以为就在现场,然而你所见到的并不是事情的全部,甚至是真相的反面。有时,为惯性思维所累;有时,被外界暗示误导。去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神经学奖,授予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联合完成的《在烤面包中看到耶稣:人脸空想性错视的神经与行为学研究》。当受测试者被告知眼前的图片中有人脸图案但其实没有时,大脑会出现类似“脑补”的现象,看到并不存在的东西。眼见,不一定为实;在场的,并非证据。

  这两天在媒体上持续发酵的又一起“救人被指撞人”事件中,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小袁姑娘,不知最终能否找到还她清白的有力证据。在双方各执一词的局面中,我们一时无从判断是非,只是那句“不是她撞的,为什么她会去扶”,却让我想起在电梯里冤枉过别人也被人冤枉过的自己。或许,比还原真相更重要的是,收起你的“有错推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旅游资讯
   第B24版:旅游资讯
互联网不是传销的“法外之地”
在场非证据
圣托里尼“骗局”
慈善监管不容“不作为”
新看图识字
人仗楼势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在场非证据 2015-09-15 2 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