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的同事在朋友圈上传了一张希腊圣托里尼的照片,照片上的海是灰的,天是暗的,而标志性的纯白建筑,也显得脏兮兮的。同事将此戏称为“世界最大骗局”,和宣传照完全不一样嘛。
圣托里尼“骗局”,很大程度上受到季节、天气、器材、拍摄角度等各方面的制约,而即便努力拍出一张完美的照片,也不能轻易将其和现实画上等号。我们已经遇到太多这样的“骗局”:照片上人见人爱的美女,生活中只是毫不起眼的路人;如诗如画的风景照,画框外却是遍地垃圾……
不久前,叙利亚3岁小难民浮尸海边的照片冲击了人们的视觉,这张轰动的照片也闹出了一场风波。有人通过其他连贯的照片指出,男童尸体疑似经过了刻意摆放,但很快又有人出来否认。我愿意相信这并不是摆拍所得,但有一点恐怕大部分人都会赞同:眼睛未必看到真相,照片也未必等同于真相。
摄影,从诞生起就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存在。摄影所抓取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它是写实的;另一方面,照片呈现的“现实”又仅是时空的一瞬。它不只是存在的事物的证明,而且是一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事物的证明;它不只是对世界的记录,而且是对世界的评价。
照片有时会断章取义甚至说谎。镜头反映的世界是有限的、局部的,那些被摄影者人为干预过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世界的全部,从而主导人们的情感。比如,一张照片上的老人浑身湿透,瑟瑟发抖,图片说明是“老人遭不孝儿子虐待”;但后来对这张照片的另一个解释则是,“年轻人救起落水轻生老人”。再举个极端的例子,当年日本侵略者也曾在中国留下了不少所谓“亲善”的照片,包括给孩子发糖、背老人过桥。
可见,我们不可能通过一幅幅零散的照片把世界看得一清二楚,所有表达感受与思想的行为其实都是摄影者主观的行为。很多时候,他们展示着自己愿意展示的,就如同舞台上的魔法师,而秘密却隐藏在了袖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