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游西湖。春绿尽泛、舟荡微波,游人如徜徉画中。在里西湖岸边,闻听一个姑娘对女伴说,湖对岸杨柳在风中飘逸,真美!伴儿无应。姑娘嗔骂:真没意境!
姑娘讲的意境,实际上是说,同伴对如此之美景,没有作出美的反应,嗔怪其看不到美。
其实,看不到美,不仅会在这位姑娘的同伴眼中发生,也会在一些专事考察景观的学者眼中发生。多年前,西湖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邀请外国遗产专家“审读”西湖。行至苏堤,杭州陪同的专家,遥望远远的一层山,向外国专家感慨起“无声诗,有声画”的意境,可是,那些外国专家就是“一点感觉也没有”。于是,杭州的专家就提出,面对东西方的审美差异,必须要有不同的解说方案。
这让我想起哲学家金岳霖先生晚年在回忆录中,对山水画的意境问题所说的话:一张画可能有两方面的意境,画者的意境和看画者的意境,二者完全符合恐怕很少。
西湖之美,犹如一幅山水画。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使它呈现出独特的意境,而观赏的游人,因文化、教育的背景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乃至“视美不见”、“真没意境”!
真正读懂西湖山水意境的,是居住在西湖岸边的那些古代文人和当时的管理者。
那些吟咏西湖山水的诗文,赋予静止的山水以灵气和意韵,不仅与西湖的自然意境相一致,而且,还使这一自然意境更具有独特性。湖的宁静、清俊,山的柔美、婉约,使西湖之美,有别于任何湖水之美。
这样的美的解读,形成社会共识的时候,便影响了当时的地方官员。当他们要在湖上筑桥、山上造塔、岸边建屋时,西湖的意境会出现在他们脑海,那些桥、塔、屋,便融入西湖山水的意境中,互为相衬,共同烘托着这一意境更趋完美。他们筑的断桥,平卧在静波之上;他们修的保俶塔,简洁、修长,与平卧的断桥遥相呼应;他们造的船,犹如一叶扁舟,飘荡于湖面。人文景观可以为自然景观增添美感,并赋予新的韵致。
这一山水意境的解读与呈现,成就了“二者符合”的绝版样本。
我们对自己的先辈心怀虔诚的敬意。
表达敬意的最好态度是学习。一代又一代先辈的后人们,行走在西湖的意境之中,展读着西湖的山水,也时刻怀想着先人们对西湖的感受。学习了自然山水的意境和先人品读的意境后,激发着居住在西湖的人们,想为西湖的山水再作打扮梳妆的热情,就像为一位清纯少女,再添新衣,再插花儿。
然而,这样的学习,交出的作业却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西湖管理者,凭着自己对西湖意境的理解,有的妆扮,为西湖意境添秀,有的则撕裂了意境展示的图景。比如,山上建雄硕的阁宇、湖上行巨型的龙舟,这雄与巨,就与山的婉约、水的静波形成反差,为西湖山水的意境涂抹了败笔。还有好事者提出新西湖十景,意与老西湖十景并行诱客。然而,专家和游客并不认同。西湖申遗时,只提出了老十景。这是因为,老十景是先人们深读西湖山水,体验西湖意境提出的十大感受,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感应交融的作品,不是品读自然的“快餐”。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间留下了珍贵的山水画境,我们行走于这样的美景之中,只有静心地感受和体验,才能产生与自然意境相谐的心灵意境。有了这样的心与自然的相通,才会达到“两者相符”的境界,才会有对那些山水美景的爱意和仰视。由此,人对自然美景的改动,就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曾经有人说,面对西湖山水,要少做加法。我想,这,不仅仅是西湖山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