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海已进入环境资源“紧约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规模接近“天花板”。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本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中,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需要实现负增长,土地利用方式要加快转变,倒逼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因此,新一轮城市规划以“存量为主”,遵循“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原则,聚焦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综合交通、产业布局等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实现“一个城市一张蓝图”。
要实现这一目标,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不可或缺。目前,本市正采取各种方式,包括搭建网络平台,聘请专家团队,为规划编制出谋划策。在规划报批前,公示规划草案,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在规划批准后,分类答复对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并将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向社会公布。在规划实施环节,要提前公示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今后如何持续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提出审议意见:要增强规划公开信息的有效推送,征求公众意见做到通俗易懂;建立公众意见反馈机制,让公众了解、支持并参与规划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特别是对涉及民生、对公共利益具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规划,更要深入做好宣传普及,积极吸收居民合理意见建议,维护好公众利益。
目前,按照“一张图、一个平台”的管理要求,本市以不动产登记平台、测绘地理信息平台、总体规划战略数据库建设为契机,强化全覆盖、全过程、全系统的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