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位老人痛苦地倒在你的面前,是视若无睹地走开,还是停下来帮一把?
想必,很多人都在内心假设过这样一个场景。只是不知道,想去扶、敢去扶的,还能占多大比例。
最近一个与此相关的新闻是“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其剧情的反复堪比一部宫廷内斗剧。先是淮南女大学生袁宸在其微博称“扶老人被讹寻目击证人”,此后淮南警方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袁宸要承担主要责任;袁宸表示对调查结果要申请复核,而老人儿媳则喊话称,“人要凭良心”。
“扶老”作为社会事件热词,继“彭宇案”后发酵了多年,激起的话题之深广,直接成为了一道横亘在这个时代面前几乎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诸如道德倒退、信任丧失、代际断裂等焦虑,深深地笼罩着我们。这道题,真的无解吗?
犹太作家威塞尔先生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可见冷漠是多么可怕。现实之中,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没有人是座孤岛。但必须承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是选择“该出手时就出手”,而是“与己无关,高高挂起”。
也不好过多责怪他们。相信大多数人内心都会存一份善念,在老人摔倒时去扶一把,或者打个120,本是举手之劳的事。但谁都不能确定,在做完好事之后,各种麻烦会不会缠上自己。正如女大学生袁宸被老人的某些家属质问: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去扶?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叫救护车?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垫医药费?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则与扶老人有关的新闻是,徐州一名75岁老人突然发病栽倒在地,有医生正好路过,他向向周围人大喊了一句:“我是路过救人的,请你们帮忙为我作证啊!”然后才对老人进行急救。有媒体对此评论道:“这种对美德的处理技巧,呈现出了一种榜样力量。”
看完,我不禁哑然失笑。什么时候,连做好事都成了一项“技术活”了?但这,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