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新月异,欣赏音乐同样也要与时俱进,不能一味沉浸在传统音乐中,所以我对一年一度的上海当代音乐周一向充满关注和期待。今年是它的第八届,欣赏了其中的几场,印象最深刻的是闭幕式。
闭幕式为“交响上海——4首交响新作音乐会”,看似“命题作文”,倒也别出心裁——上海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摇篮和发源地,又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关于它的话题,是永远不会穷尽的。于音乐而言,更是如此。这次的四首作品,就显示了多面性和丰富性。陈牧声的《海上晨曦——为女声、电吉他与管弦乐队而作》,想象新颖,它以空灵、飘渺、悠扬的女声吟唱,引出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冰雪融化而成的涓涓细流,一路向东,流向东方的海上明珠。乐队舒缓的轻声细语,犹如晨曦初照,都市初醒。随后节奏逐渐加快,气氛热烈,活力十足,电吉他(范晔独奏)的加入,更富于当代都市的特质。不过此作结构有些程式化和简单化,演奏到一半,我就猜到了结局将回复到女歌手与电吉他。果然如此。一大亮点是歌手央吉玛的吟唱,纯净素雅,宛如天籁之音。接着温德青《上海之韵——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出场,虽然一开始采用了有南方特色的评弹主题,但乐队和大提琴(秦立巍独奏)的表现,大体上则是非常西方化的现代音响。从道理上讲,上海是中西混合式的大都市,音乐的表现形式也确实是混合式的,但其内在的肌理和逻辑性,还是值得商榷的。
我更欣赏的是下半场的两部作品。陆培的《上海节奏——为萨克斯与管弦乐队而作》,配器丰富,五光十色,铺得开,收得拢,看似五彩缤纷,喧嚣热闹,但内在的逻辑性非常强,显示出作曲家高度的自信和全局感,其中萨克斯(姜汉超独奏)的运用,融入爵士节奏和韵味,犹如一幅幅活色生香、流光溢彩的上海水粉画。最后一段爵士乐旋律,由萨克斯主奏后,又经过乐队各声部的递进反复,意境妙曼,妙趣横生,实为妙笔。
压轴戏是叶国辉的《上海回声——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此作一开始就别开生面——独奏黄蒙拉以一长段的小提琴solo开篇,旋律美妙,技巧高超,先声夺人,随后才引出乐队的激情加入。这首作品也运用了评弹旋律作为主题,用得很高明,主要表现在:无论独奏还是乐队,都多处使用拨奏,富有评弹作为弹拨乐器的韵味和节奏感;充分发挥小提琴的特性,将评弹音韵与小提琴技巧高度融合,非常难得,非常好听——可听性肯定是好音乐的一大标准,当然是高质量的可听性,这首作品做到了;整首作品真正体现了洋为中用,中西结合,自然清新,浑然一体。不做作,不生硬,充满自在自然的浩然之气。这样的当代作品,是有生命力的。
此次闭幕式的创意,接地气,有实效,值得肯定。愿我们当代音乐的创作,犹如已经腾飞的经济,融入全球音乐的五光十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