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留声机大奖出炉,尤为金贵的新人奖花落莫克之手(Joseph Moog),这位20多岁的帅小哥在数年间不声不响地录下了为数可观的协奏曲、奏鸣曲,可谓欲成大事,先锐其器 。他最新的唱片是2015年在ONYX公司的格里格与莫什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
格里格大家想必已很熟悉。可莫什科夫斯基呢,可能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在肖邦之后,恐怕只有莫什科夫斯基最懂得如何为钢琴谱曲。”也许当年大钢琴家帕德雷夫斯基的这句评价在我们今天听来有些偏激,不过放到十九世纪最后那些年头,倒真是莫氏的实力与受到爱戴程度的体现。
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1854年出生于布勒斯劳的富裕犹太家庭,很小就去德累斯顿接受音乐教育,最终在柏林深造完成。
1873年,莫氏在柏林成功首次登台,并以一些脍炙人口的旋律建立了声誉,如《西班牙舞曲》和《小夜曲》(Op.15,No.1),而其中最杰出的当属E大调钢琴协奏曲(Op.59)。它长而艰难,献给当时只有22岁的天造之才约瑟夫·霍夫曼——他在小时候随莫氏学习过一阵子。同时代对这首协奏曲的评价是:“无法假装说有多深奥,它也许打动不了高级知识分子,却能撩动人的脉搏。”
莫克新片中将它与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并置,我们便可一睹两者的神似——优雅的旋律都透出阳光与乐观,而在和弦上,莫氏似乎模仿着格里格或舒曼的凝滞大色块,营造出敦厚瓷实的气场;可是愈到后两个乐章,动静二极之间的腾跃就愈发鲜明,朦胧间像是让一种“新肖邦味”占据了上风。
除了常被钢琴名家选作安可的数十种练习曲、圆舞曲和小品,莫氏还谱写过一首不错的小提琴协奏曲(据说他有时会在学院交响乐团里拉首席),以及不少透出西班牙异域情调的歌剧,只是它们怕是被遗忘久远了。
十年之后,仅仅54岁的莫什科夫斯基就遭受了普通人能想到的好多不幸——妻子和女儿去世,儿子被招入法国军队,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开始走下坡路,朋友形容其“不再有什么雄心了”,他变卖了所有的作品版权,用该项巨大收入购买了德、波、俄三国的债券。可是,天不遂愿,一战爆发让这些变得分文不值。他一直拖着病躯熬到了1925年,终以贫民身份在巴黎去世。没人料到,曾声名鹊起的乐坛大人物,在脆弱的社会结构与经济规则中竟转眼成为时代的弃儿。
19世纪末,莫什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曾以惊人的频率出现于人们的音乐生活,相形之下,他今天已不知被忽视到了哪个角落。究其原因,德国乐评家凯泽(Joachim Kaiser)说得再好不过:“(那时的)麻烦之处便在于人们无法草率地决定是否该运用浪漫风格进行创作。舒伯特、舒曼、肖邦的追随者们最多也只能够决定适时调整,而这样的折中主义愈来愈多……我们应选择一种完全新式的浪漫主义——却又极为困难。”想到当代艺术家阿尔芒(恰是莫什科夫斯基逝世后出生的一代人)在行为艺术作品《肖邦的滑铁卢》里,以砸碎的钢琴宣泄出传统浪漫主义所陷入的巨大困境,而那一代处于浪漫-先锋两者交接处的试路者们确实会自问:吾当往何处去?人类艺术将会往何处去?也许一个世纪后,莫克这样的新唱片是一种对当年莫什科夫斯基的安抚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