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姆其实对东方有着浓厚的感情,她本人信仰道家思想,曾去过中国香港和台湾。舞团这次首度亮相上海,了却了葛兰姆生前未能实现的愿望,更为沪上观众带来了量身定做的剧目——《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昨日下午,舞团团长艾伦·拉儒、艺术总监珍妮特·艾贝尔、舞团首席演员劳艾德·奈特以及舞团中国舞者辛颖一起出席了发布会。
特别加码
此次来到艺术节的《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是为中国观众特别定制的版本。据舞团艺术总监珍妮特·艾贝尔介绍,在舞团此前的演出中,《编年史》和《春之祭》两个“大部头”作品从未同时登台,但本次中国巡演,舞团特意为观众“加码”,将这两支大作品同台呈现,十分难得。
上篇的《编年史》和独舞《深沉的乐曲》,是葛兰姆于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创作的作品。身在美国的她希望借助于舞蹈这一形式,反映当时社会问题。与此同时,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运用绘画作品就同一主题,创作了举世瞩目的壁画作品《格林尼卡》。《编年史》中,毕加索的《格林尼卡》成为舞台上的巨幅投影,配合舞蹈,展现战争带给人们的悲痛、绝望与恐惧。
个性鲜明
中篇的《悲悼变奏曲》是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自2007年开始的一个创意项目。30年代,葛兰姆以各种情感为主题进行创作,《悲悼》是其最具标志性的独舞作品。葛兰姆身着紧身衣,坐在长椅上,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出一个女人内心的绝望与悲痛,那种内心痛楚的无声表达紧紧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悲悼变奏曲》则邀请世界各大编舞家对作品《悲悼》进行全新诠释,每位编舞家将在10小时内编排一个4分钟的作品。本次演出中,观众将欣赏到三位编舞家布拉瑞扬、凯尔·亚伯拉罕、索尼娅·塔依创作的“变奏”,每一支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不解之缘
作为玛莎·葛兰姆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舞蹈《春之祭》将成为整套剧目中的压轴节目。本场演出上演的是舞团在2013年全新制作的版本,是运用葛兰姆标志性的肢体语言,用极具力量感的舞步,对斯特拉文斯基音乐最为原始的视觉表达。
葛兰姆与斯特拉文斯基作品《春之祭》也有不解之缘:1913年,《春之祭》在法国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17年后,玛莎·葛兰姆将其改为现代舞蹈作品,在美国费城演出,收获热烈反响,令这部曾经备受争议的现代音乐作品改变了受人批评的命运。1984年,90岁高龄的玛莎·葛兰姆重新编排了《春之祭》,以表对这部伟大作品的敬意。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