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是中国传统文房至宝,历朝历代制墨业名师高匠无数,“江山代有才人出”。到清代,徽墨出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名家”,其中曹素功名列其首,更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誉。
一锭好墨,除了烟细胶清,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墨质优异外;还讲究造型奇、图文妙、描饰美、内韵雅,而这些则全赖于制墨的模具。古代制墨初以手搓成丸、掌捏成团;至东汉,始用墨模压制成形。唐代,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墨模普遍出现了雕刻图饰,并有留名题款。明清是制墨鼎盛时期,此时墨模雕刻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地。
墨品集书、诗、画于一体,有“方寸之间,景象万千”之赞,而墨面艺术根源于墨模雕刻,“刻模为范,塑墨成型”。墨模是书法家、画家、墨家、雕刻家合作的艺术结晶。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以刀代笔,忠实地雕刻出原作的意境,名家的手迹,山水、花卉、人物全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无论是“拙如画沙”或“细于擘发”的作品,都殚工尽巧,纤毫不苟,展现墨模雕刻技艺之绝妙。
在纪念制墨名家曹素功诞辰四百周年之际,上海曹素功周虎臣笔墨有限公司启动了传世墨模抢救整理工程,决定用三至五年时间,对上万副库存墨模进行清理、归类、研究、存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性保护和延伸产品的开发。上海笔墨博物馆也在11月3日至明年1月5日举办一期《曹素功传世明清墨模精品展》,展出馆藏明清墨模百余副,其中有许多是康乾年间的御墨,还有十副是明代天启元年(1621)程君房所制墨模,这些可能是全国存世之最早墨模。另为丰富展品,还特从墨厂借来珍藏的“提梁”、“功臣图”套墨的部分墨模展出。以墨模为专题的展事尚属首次,这一批精美绝伦的明清墨模,传统文化的艺术奇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宝,令人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