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的桥是给车走的,马路经过水面就是桥,桥不再是一个“地点”了,只需匆匆通过。
我们想造这样一座桥,它首先是一个“地点”,而非“交通”。——项目主持设计师亘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范蓓蕾如是介绍“花桥”。
过去的江南,水网四通八达,交通运输,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大小河道;而那些较小的河道,称为河浜。由于人们生活的依赖,自然会生出主人的责任心,悉心维护。开埠后的近代城市,水路交通逐渐转变为陆路交通,填满河浜就成为扩展城市公路的主要手段。只有一些较宽的河道承担了公共运输的功能,更多的河道在建设中被填埋成公路。陆家浜,肇嘉浜,最著名的是英法租界界河——洋泾浜,现在是延安东路。河浜和人的生活关系慢慢消失了,河浜的管理由个人生活需求也逐渐转化为公共事务。
有没有可能恢复一些水上的生活呢?重新建立人们与河浜的联系?范蓓蕾想到了桥。
位置选在了虹口区南部的哈尔滨路附近,此处汇集了俞泾浦和沙泾港两条穿越虹口区的河道,水面宽15-20米,是典型的江南小河道的尺度。它的交通功能相对苏州河来说较弱,更像是传统的河浜,是容纳市民生活的地方,只是现在已经与城市生活隔离,高高的防汛墙让它成为一个自闭的存在。我们把桥放在虹口港和沙泾浜交汇处,音乐谷老场坊这个区段。河道和道路将这片区域切割成零碎的地块,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中,这块地显得相对冷清。
冷清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缺乏公共空间,防洪堤边上很窄,只能容下一个人行道,于是新建的步行桥就变成了一个契机,它们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便利设施,也可以是城市生活中突然冒出的公共空间,成为有人气的地方。是一个地点,能够配得上,比如,作为约会等人的地方。
建筑师范蓓蕾对这个桥的姿态有个设定,它应该是个“柔软的花园”“轻轻地”“放在”防洪堤上。好像自己没有支撑,只是搭在堤上一样。中间好像由于自重,略微地弯下去了一点,从河岸上看,边缘非常薄,有点虚幻,就像是一个浅浅的托盘,盛着各种鲜花,还有上面的人。当然,实际上结构不可能只有边缘那么薄,最后建筑师把结构、形态和使用综合起来考虑,设计出了这样的效果。栏杆安装在花池的内侧,这样,从侧面看,人的活动就像处在花丛里,再者,人靠近栏杆的时候,隔着花,离水面还有一段距离,会更有安全感。在花桥两端,我们加上轻质的楼梯,人们在这里要先上桥再下桥,虽然是防洪堤的原因,但是这一上一下,跟过去的桥还挺像的,也是一个小小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