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姿三四郎》《霍元甲》《上海滩》《成长的烦恼》《编辑部的故事》等电视剧吗?昨天下午,6集电视节目《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热剧》在上视举行发布会,这一定于大年初一起亮相新闻综合频道的大型综艺文化节目对近30年来荧屏电视剧进行了一次全面回顾,也勾起了人们难忘的荧屏记忆……
贴近生活“接地气”
最让上海观众难忘的恐怕是当年一批表现上海题材的沪产剧如《孽债》《儿女情长》《上海一家人》《十六岁的花季》《夺子战争》《何须再回首》等,目睹荧屏,这些沪产剧使当年申城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总导演史宏说,回顾这些经典的沪产剧,有个印象特别深,那就是这些热剧都特别“接地气”,紧密切合百姓生活。如《婆婆媳妇小姑》的导演江海洋回忆道,20年前,他一看到王丽萍的这部荧屏处女作就觉得很贴近生活,婆婆、媳妇、小姑让丈夫变成“三夹板”,很有生活情趣,立即决定拍摄。不像今天有些电视剧虽光鲜亮丽,却缺乏“生活根基”,令人难以置信。
荧屏上,《孽债》等这些沪产剧当年还都说着一口特别有上海生活气息的沪语,尤其贴近上海市民生活,令人倍感亲切。不仅在申城创下了收视奇迹,而且还捧红了一批上海籍演员如吴冕、吕凉、严晓频、杨昆等。贴近生活,赢得观众,这几乎成了走向经典的一条成功之路。
敬业精神不能丢
回顾这些当年观众曾追看过的经典电视剧,唤醒的不仅仅只是观众难忘的记忆,在历史对照中其实更有启迪。
如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诞生在1981年,在这之前,中国电视剧一直是以单本剧的形式播出。但这部9集电视剧仅花了10万元,甚至远不如今天一个演员1集数十万元的片酬。在几乎是1万元拍1集戏的情况下,条件十分艰苦,服装都不是按照演员身体定制,而是向电影厂去借。
1988年播出的《西游记》拍摄时,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每人每月片酬仅数十元。由李雪健、凯丽等主演的《渴望》拍摄时,这些主演的每集片酬也只有100元。1994年版《三国演义》耗资1亿元,其曹操、诸葛亮的扮演者鲍国安、唐国强当年片酬每集也只有200元……这与今日明星们张口就是1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演员们的敬业精神依然使这些电视剧成了经典。
如前25集《西游记》六小龄童竟拍了整整6年,他身上伤痕累累,有次钢丝断裂,他从四五米处摔下当场昏了过去。如李雪健在拍《水浒传》时为了帮助对手入戏,自己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却宁愿被跪绑在囚车上大半天。但如今,由于明星片酬疯涨,演员片酬几乎占了许多剧组开支的七八成,致使制作经费少之又少。有的明星不仅缺乏敬业精神,而且为了多多赚钱,多组跨戏拍摄,飞来飞去“赶戏”,许多受苦的戏要用替身,严重影响了艺术质量。回忆这些荧屏往事,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