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几何?有哪些难点?该如何破解?两会期间,来自高校、企业和群团的人大代表们分享看法,碰擦火花。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对接
市人大代表姜冬与不少大学生创业者打过交道,他坦言其中大部分属于生活服务类,与所学专业并无关联。例如淘宝店、餐饮业,门槛低,同质度高,初创较易成功,但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难长久持续。
“许多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不足1%,无法将知识技术转化为市场接受的产品,是普遍的现实问题。”反观科技型创业项目,市人大代表赵旭直言更加困难,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对客户需求、商业模式和销售网络等诸多环节认知不足。
而赵旭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正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针对全校学生,开设提升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通识教育;对有意愿创业学生,提供增强可行性的起步课程;对已经创业的学生,则聚焦企业经营、沟通与领导力、财务与金融等内容,帮助新创企业可持续发展。
创业实践凝聚为创业文化
“在美国很多地区,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创新创业,相关培养贯穿整个成长过程,而不是到大学才创业,一创业就要直面残酷的市场。”姜冬认为,创业人才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另一方面将创业理念介入基础教育,逐步形成创业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创业,不应简单关注成功率,而是关注过程体验和能力提升。”团市委书记徐未晚代表认为,创业需要空间、资金、项目,但关键因素还是人才培养,上海借助市场环境和投资人优势,应成为创业者的“试验田”,扮演“创业学院”的角色。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第一步是转变观念,交流中很多代表如是呼吁:“大学生创业并非‘不务正业’,而是让梦想照进现实。”“需要社会对勇气的肯定,更需要对失败的宽容!” 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