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是“主题农场”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农业科技领域众创空间的培育,不能缺席。”市人大代表张斌说。
去年,枫泾镇搭建了一个众创空间,主题就是“农场”,请来市农科院的几位博士,引进了一批农科项目,职业投资者、基金公司、家庭农场主都来参与,市场和技术的通道由此打通。
“十三五”规划提出,申城要继续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鼓励发展种养结合、机农结合等多种类型家庭农场,新增245个家庭农场,加大对农业科技应用推广的支持力度。
目前,沪郊农村新型职业农民中,不乏“农二代”大学生回乡创业。有了新型职业农民,再有类似“农场主题”的创业创新的平台,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大有希望。“现代农业要抓住科创中心的战略机遇。”张斌说。机遇怎么抓?多位来自乡村基层的人大代表建议,不妨重点聚焦农业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材料的转化应用;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经营模式、信息服务和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42”和“80%”如何实现
到2020年,申城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左右;环境空气治理优良率达到80%左右。“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这些约束性指标,如何实现?
去年上半年,申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较前年同期削减7.1%、4.35%、9.04%和10.78%,减排比例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已确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申城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0%左右。已经看到的变化是,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至2015年的53微克/立方米。接下来,从2016年的53微克/立方米降到2020年的42微克/立方米——“分阶段、分步骤地减排,是规律使然。”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
目前,申城PM2.5来源中本地污染排放占64%到84%,平均约为74%;本地排放源中,流动源占29.2%,工业生产占28.9%,燃煤占13.5%,扬尘占13.4%,另有农业生产、生物质燃烧、民用生活面源及自然源等其他源类占15%。
面对如此污染源,要完成约束性指标,可以依赖的末端治理空间越来越小了,注重源头调整和绿色发展,才是关键。无论是“42”,还是“80%”,实现未来5年的“绿梦想”,源头治理是关键,而实现源头治理,不可或缺的,正是技术升级所必需的科技创新。 本报记者 姚丽萍